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链》导学案

《项链》导学案

《项链》导学案
高一郝红梅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把握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对事件的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勾画表现主人公性格的词句。

2、借助“教材助读”,理解文章主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写到“我的疑问”处
二、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短篇小说。

代表作《羊脂球》、《俊友》《我的叔叔于勒》等。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补充文学常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①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
②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③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2、时代背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他们羡慕上流社会,爱慕虚荣,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作者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3、关于小说的主题
1、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

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预习案】
一、预习自测:
1、读准下列字音
寒伧.租赁.誊.写面面相觑.
赔偿.梦寐.亲昵.自惭形秽.
相称.契.约债券.奢侈.生活
瘦削.请柬.衣褶.一模.一样
2.解释下列词语
艳羡
寒碜
自惭形秽
面面相觑
3、文学常识
莫泊桑,十九世纪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短篇小说。

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和俄国的美国的并称
为。

二、整体感知
1、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概括《项链》的故事梗概
2、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划分《项链》情节并概括其内容
3、我的疑问:
探究案
一、展示情节梳理及内容概况
二、合作探究,分析主人公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下列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并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1、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挂,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项链》)
2、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

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

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3、叫我发愁的是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没有什么戴的。

我处处带着穷酸气,
很不想去参加这个夜会!
“不成……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三、思考题:
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丢项链是成全了马蒂尔德,还是败坏了她?说说你的理由。

2、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是否又在情理之中?
3、造成马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有哪两方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四、我的收获:
五、解决疑问
六、应用·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风雪夜归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见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门不要关。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

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答理她的。

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

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找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

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是传进去了又怎么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

那是再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
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她却“对”得怕极了。

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

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可她已经30岁了。

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是3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冷。

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三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多好啊,她一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笼笼统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推:“开开门……”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门”有丰富的内涵,它表面上写的是生活中的门,实际上指的是人生道路上各式各样的“门”。

B.这篇小说所含的哲理是:只要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生活中的大门就常开,它是不会关闭的。

C.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在心理描写中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D.小说运用朴素的语言,在叙述故事、阐明哲理的同时,也写出了一些世态人情。

(2)结合全文,请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不超过20个字。

(3)小说中的“晚归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不超过30个字。

(4)运用合理的想象,给小说补写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的结尾。

不超过30个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