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的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疏(正义):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史记三家注:给史记作注解的,包括刘宋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6、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

7、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

8、当为(当做):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需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

9、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0、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

段玉裁说读若、读如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1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诿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

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

析言,分析的说。

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浑言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

13、辞(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

14、破读:用本字去该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

15、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16、如字:表明某字当读本音,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17、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词的。

18、互文:这个术语说明山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19、变文:说明引用原文时词语有变动。

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

20、今文:汉初的经学书籍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研究今文的经学叫今文经学。

21、古文:把先秦使用的文字,尤其是战国时代的文字称为古文,研究古文的经学叫古文经学。

22、以形索义(形训):它是通过字型的分析去了解字形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23、笔意:从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

24、笔势:文字字形的发展结果,字形日益显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切断了,这就成为笔势了。

25、通假借:通过考察本字而不是考察借字来表达它的本意。

26、明方言:既了解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然后以此为依据来推求音和义之间的关联。

27、寻语源:旨在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28、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29、同源词:有同一来源,是由同一个词分化来的一组词,称为同源词。

30、析词审议: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31、偏义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做陪衬。

32、互训的实质:互训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更具体的说,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33、义界:是义训的一种,黄侃说“凡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陆宗达加以发挥,说“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

34、推因:黄侃说“凡子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

35、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由宋代王子韶提出的,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的。

36、引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37、反训:训诂学上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38、《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全书以篆文为主,合一古籍,博采通人,《说文解字》提出了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六书”说,并阐明了六书的内容,建立了古文学家的文字学系统。

此书共14篇,加上叙为十五篇。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许慎所做的解说,计133441字。

全书分为540部(即一般锁称述的部首)使纷纭复杂的文字初步有了门类可归。

它通过字形解释字义,是一种形训字典,首创了部首编撰法。

39、《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的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段玉裁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成就。

40、五经正义: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复杂的经说来一番统一整理,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等五部经典正义体的注释书。

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意。

41、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解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

42、传:是传书之意,用以解经。

43、注:本意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

44、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新的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

后来,称为注释的一种。

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

45、疏:又叫义疏,是疏通义理意思,因为汉人的传注比较简略,后人阅读古代典籍仍有困难,所以自六朝以后,又产生了疏。

它是解释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成注疏。

46、十三经:《五经正义》、《周礼》《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义疏为十三经。

47章句:古代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句句读,对文章进行串讲,甚至指出其中心思想,这叫章句。

著名的有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48、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49、疏不破注:唐代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只能墨守旧说。

50、丛书:是总聚众书而会刻成一大部的书。

丛书分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51、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唐代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52、对校法:先选定一种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53、他校法:用他书校勘本书。

54、文物校书法:利用出土的古代文物来校订古书。

55、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

56、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57、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58、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59、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60、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61、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62、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

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拿具体解释抽象。

63、曰(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后面,它的作用是释义,同时用来分辨同义的细微差别。

64、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到了唐代,颜师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书》的新注。

《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作注。

以上称为前四史注。

65、古文经学派(或古文经学):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书,研究它的学问,就称为古文经学。

66、今文经学派: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学,研究这种经书的人就叫今文经学派。

67、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

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 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

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

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

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 戴震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

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