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
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
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