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名词解释“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
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
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
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10. “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
“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
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
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
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
13.义训:就是不考虑词的形体和读音,不去注意其形义或声义的关系,直接解释其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句的专著《尔雅》其中的释义大部分用的是义训。
《尔雅》是义训的代表著作。
14.义训的类型:(一)同义词释义:1直训:用同义词解说词义的方法,前人称为直训。
2互训:两个同义词之间相互训释, 3递训:几个同义词,传递相训,即你注释我,我注释他。
4同训:是用同一个词,训释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常见的形式是把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然后用同一个词来进行训释。
(二)义界法释义: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述说明一个词的意义。
相当于:被释词=被释词的词义特点+一个属概念。
(三)描述性状释义: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或描述来解释词义。
15.从训释词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义又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1)古语与今语相训释。
(2)通语与方言相训释;(3)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
(4)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某个交叉点上有相同之处。
(5)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
16.古代义训的局限性:(1)前后不同义;(2)释义不通俗;4(3)释义不具体;(4)义界不精确;(5)描述不详细。
17.训诂术语:(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2)曰、为、谓之、之谓(3)谓、言(4)犹(5)貌(6)词、辞(7)当为、当作(8)通语、凡语18.训诂的内容:注音释义、语法修辞、篇章凡例、史实典故、考证校勘。
19.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20.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表现形式。
纵观我国训诂历史,训诂体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文体、传注体、著作体。
21.正文体训诂:是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自己所加的注释,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或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附带性的或间接性的训诂。
22.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
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
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3.传注体训诂:是随着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即“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制。
这种训诂体式,它释义时解释的是词语在使用状态下,即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对于多义词,也只是解释它在句中某项具体含义,而不是它的全部译项。
24.传注体训诂的类型:(1)从传注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对原文的注解)和疏(既注解原文又注解注)。
(2)从传注的作者来分,可分为自注和他注。
(3)从训诂的内容来说,可分为释义类传注和叙事类传注。
(4)从注解之间的关系说,可分为原注、补注、集注。
25.传注的附经,即传注与经书的关系:它们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26.传注附加在相应的经文之下的格式,自汉以后,主要有以下几步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1)把注和经合为一书,但经仍然是经,注仍然是注,只是把注疏附在经的后面;(2)把注分别附在与经文相应的各篇或各章之后;(3)把注与相应的经文语句相符,置于相应的经文之后;(4)把注文附在句中相应的字词下面;(5)义疏与经注合印,开始于南宋。
27.著作体训诂:是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训诂。
大致分为三类:群书训诂、字书、词书。
(1)群书训诂的特点是:汇集群书的有关问题,进行注释,而形成的一部书,实际是传注体训诂的汇编。
群书训诂的代表著作是唐代陆德明撰写的《经典释文》。
(2)字书: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疏,即字典。
著名的字疏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部首检字,所收都是篆文、古文、籀文以及古文奇字,可以说是古字的汇编);南朝陈顾野王的《玉篇》(也是用部首统帅所收文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明朝梅膺祚的《字汇》(是继顾野王《玉篇》之后又一部楷书汉字大汇编);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官修的大型汉语字典);(3)词书:解释词的意义、用法或出处的训诂专疏。
A.一般的词书,主要包括雅学类和方言类书籍:雅学的开山之作是《尔雅》。
它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方言学的开山之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
《尔雅》所记载的是古书的训诂,而《方言》所记载的却是活人的口语。
(为方言作注的第一人是郭璞)。
B.虚词词书:以古书中的虚词为主要解释对象。
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此书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的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
C.汇集古注的词书:清代阮元的《经籍簒诂》。
D.汇集词语的词书:《佩文韵府》;汉代刘熙的《释名》。
28.训诂简史:(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29.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发现这种训诂,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是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材料了。
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这些博士为了讲经,都要研究章句,作出注释。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汉兴四百多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古籍的措施: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有汉成帝下诏,派陈农到各地求遗书,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总之,汉代训诂学的兴起,与秦火之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的工作息息相关。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典,需要注解。
31、汉代训诂的成就:(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a.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b.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3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
33、《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
《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34.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训诂学的实践表明,在其萌芽阶段,常常只有一些随文的注解,它的任务只在解释一字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即比较集中地解释词义的具体性和灵活性。
因此,随文注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训诂材料的积累,只有通释语义专著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训诂学的开始。
所谓通释语义,就是概括词义的工作。
在汉代,随文注释和通释语义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确立,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语文学指对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语言学则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汉字直到现在,还是一种表意文字,字的形、音、义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
可是说解文字的人,从周秦直到东汉,很少有明白这个道理的。
他们或者只就形索义,或者只因声求义,不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只有“五经无双”的许慎才懂得结合形、音,诠释字义的妙处。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一特色。
35.宋刘敞撰《七经小传》和《春秋权衡》,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
36.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训诂学在清代复兴,首先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清朝建立之后,继承了明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镇压汉族人民的武装反抗,又屡兴文字狱,对付汉族的思想反抗。
后来他们总结了元朝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尤其注意拉拢汉族知识分子,使其为其所用。
康熙、乾隆两朝,就是利用了这批知识分子,大修类书,整理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