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如:△“三合也。

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凡屮之属皆从屮。

尹彤说。

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

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

《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

(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

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

(注:①善:善待)《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

(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

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餮”读音tao 一声;“餮”读音tie四声。

)《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

”(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

(“能”的本义是“熊”)《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

”(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一〕、说义的术语:⑴“犹”《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诗•唐风•采芩》“舍旃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言则也。

阳,温也”。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

又“蜎蜎者蠋”传:“蜎蜎,蠋貌”。

(注:①蜎〔yuan一声〕: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

③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

(氓〔meng二声〕:青年男子。

蚩蚩〔chichi一声〕:敦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左辟”传:“宛,辟貌”。

(注:①屦〔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

②好:指容貌美,漂亮。

③“好人”:犹美人。

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详的样子。

⑤宛:藏〔cang二声〕。

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

⑦辟:通“避”。

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

)⑷属、别。

(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geng一声〕:同“稉”、“粳”,水稻的一种。

);“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

段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

(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薄,辞也”。

(芣苡〔fou2yi3〕: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孕。

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礼记•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衣”。

(注:①壹:统一。

②戎衣: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说文》云:“宄,奸也。

读若轨”。

(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

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

(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

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

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

⑤放恣:放纵任性。

⑥心意:心情,思虑。

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

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

(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

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

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

(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

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

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⑴字误《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

河上云:饰也。

”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

佳,古唯字也。

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

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

(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

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

③兵者:兵器。

④物:他人,众人,人们。

⑤或:都,全都。

⑥故:所以。

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

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

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

”(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

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

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

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

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

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注:①师:驻军。

②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

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

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

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

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戴震×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 梅膺祚√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 章句×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 段玉裁√刘熙□,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