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 ①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 ②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 ③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 件事实的认识。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2.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认识?
•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 反一般法规范或者说抽象意义上的法的认识, 相对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造成某种危 害结果这一事实判断而言,它属于价值判断范 畴。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定义: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 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 认识错误
• “人心是可畏的,人心是曲折的。只要稍生偏 差,哪怕偏差小得连一切精神病学的现代化仪 器也都无法测知——其后果亦将不堪设想。谁 能说清动机?说清感情的冲动?说清思维的过 程?犯罪行为只有模式,并无逻辑。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二)间接故意 •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 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 常见的间接故意形态: • 1.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种危害结果,而放任另一种危
害结果的发生 例
• 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 发生 例
• 三、罪过
• 犯罪主观心态被合称为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以及目的和动机。
•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具有罪过。没有 罪过的事件,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因 此罪过是任何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 大多数犯罪并不要求特定的犯罪目的,因此目 的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 动机是刺激犯罪目的产生的原因,不是犯罪构 成要件,因此一般不影响犯罪,仅影响量刑。
• ③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的法定刑。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犯罪过失的特征: • 1.在认识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应
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根本不希望自己的行
•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在认识因素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 1.何为明知?
• 例:甲盗窃乙的汽车。对甲的主观思想可从两方面 分析:从事实认识角度,甲计划把乙的汽车悄悄弄 走。从是非认识角度,甲悄悄将乙的汽车弄走这件 事是对还是错?法律认为这样是犯罪,同时一般认 识也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成立故意。
• 3.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例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 1.就二者的认识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既包含行为人对 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预见,也包含行为人对危害结 果可能发生的预见;间接故意则只包含对危害结果 可能发生的预见。
• 2.就二者的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 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中,危害结果的发横 并非行为人追求的直接目的,因而行为人对危害结 果的心理态度是放任。
• 3.直接故意是一种有目的的故意,间接故意是一种无 目的的故意。
• 练习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四、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的意义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要
大于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
• 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直接故意的量刑一般 应重于间接故意犯罪。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 刑法第15条:所谓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
•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 • 1.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 2.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 3.对区分一罪与数罪具有重要意义; • 4.对区分重罪与轻罪具有重要作用。 • 注意:要正确了解行为人的主观要件的内容,
其着眼点应当是客观方面的内容,即危害行为 和危害结果。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 在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中,危害性认识和违法 性认识具备其一即可成立犯罪故意。
• 法律不因无知而免责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3.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
• 会发生:①必然会发生;②可能会发生。 • 不论“必然会发生”还是“可能会发生”,只要认
识到发生的可能性,就构成犯罪的故意。
• (二)在意志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 持“希望”或“放任”态度
• (三)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对犯罪故意的成立 缺一不可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 (一)直接故意 •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 发生的心理态度。 • 1.明知必然发生+希望发生 • 2.可能发生+希望发生
• ——费洛伦茨·巴赫曼教授1920年在慕尼黑大 学“应用犯罪学”讲座上的闭幕词”
• ——奎因《希腊棺材之谜》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意外事件 主观附错误 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 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 心理态度。
• 与犯罪故意相比,其区别在于:
• ①过失犯罪均以发生特定危害结果为要件;故意犯 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 ②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 殊。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一般来 说应当由故意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 罪过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构成。
• 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否 有认识。
• 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致后果所 持的心理态度,是反对还是追求。
• 注意: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同时存在”的原 理。
• 例:甲想杀死同事乙,某日在单位抽烟随便扔 烟头引起火灾,导致乙在火灾中丧生。甲对乙 的死亡结果承担何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