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
(2002.卷二.多选.31).甲欲开枪杀 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 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 说法是错误的?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 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 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 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B
2004年卷二12.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 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 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 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 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 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 的?( )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二)间接故意
1、认识因素:可能发生 2、意志因素:放任发生(听之任之) 模式: “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3、间接故意发生的三种情形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 任危害结果发生; (2)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 危害结果发生; (3)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地放任结果发 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判断依据 (1)是否存在使行为人产生“轻信”的条件,轻 信要有实际根据和实际可能性,侥幸心理归为 间接故意 (2)危害结果的发生与行为人追求的目的是否矛 盾 (3)结果可能发生时,是否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4)结果发生后,行为人是否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12.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 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 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 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事实认识错误
(一)客体的错误 1、含义: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 2、处理: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 (二)对象错误 1、误将兽当作人侵害——犯罪未遂 2、误将人当作兽侵害——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3、误将甲当作乙侵害——不影响罪的成立 (三)打击错误 行为人欲侵害某一对象,由于方法使用上的失误导致对另一对象的侵 害。 欲杀仇人的狗,却打中仇人,过失致人死亡 欲杀仇人,却打中仇人的狗,故意杀人未遂
第五节犯罪目的犯罪动机
一、概念
(一)犯罪目的 1、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 2、特点 (1)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具有目的与手段之 间的关系 (2)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3)犯罪目的的内容是结果,但目的不等于 结果
(二)犯罪动机 1、是推动行为人追求某种犯罪目的的内在起 因。 2、特点 (1)犯罪动机总是和犯罪目的联系在一起。 (2)犯罪动机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解析:C。
(二)疏忽大意的过失
1、认识因素: (1)能够预见和应当预见,即行为人有注意能力和 注意义务 (2)行为人应当预见和能够预见的是法定危害结果 (3)没有预见,原因是疏忽大意。
2、意志因素: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结果发生违背其主观意愿。
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 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 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 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 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 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 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C
48.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 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行为差误
c
(2006.卷二.多选.52) 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 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 确的 ?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 识错误 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 死亡罪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念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危害社会结果 所抱的心理态度。 特征: 1、犯罪主观方面是支配危害行为的心理状 态。 2、犯罪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对行为危害社会 结果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主观的意义
(一)区分罪与非罪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影响量刑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1、认识因素:已经预见 2、意志因素:轻信避免
轻信能避免表现为: (1)过高估计自己主观能力; (2)不当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 作用; (3)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小。 轻信要有实际根据和实际可能性,侥幸心理归为间接故意
BCD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程度不同:直接故意,明知必然发 生或者可能发生;间接故意,明知可能发 生。 2、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希望发生; 间接故意,放任发生。 3、特定结果对二者成立的意义不同:特定 结果不影响直接故意的定罪;只有发生了 特定的结果才能构成犯罪。
ABC
(2007.卷二.多选.54)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 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 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 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四)工具的错误 行为人由于使用了错误的工具,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 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应以犯罪未遂认定 (五)因果关系错误 , 一般不影响故意的成立。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发展进程的认识与实际 的因果发展进程不相符合。
8.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领导将自己开 除,意欲杀死学校领导,后来在情急之中 吴某误把张三当做校领导杀死,该犯的犯 罪主观方面应属:( ) A.行为性质错误 B.工具的错误 C.行为对象错误 D.特定时空条件的错误
C
3、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1)认识因素 (2)意志因素 4、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1)认识因素: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 见;意外事件是不应当预见(没有预见的 条件) (2)意志因素:都没有预见行为会产生危 害结果
第四节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 殊问题
一、不可抗力
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 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 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 的,不是犯罪。
甲某(男)平日喜欢邻居2岁的男孩乙,一日, 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 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 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掉在水泥地上摔 死。从刑法理论上看,甲对乙的死亡结果 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 么?(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2.区别 (1)作用不同:犯罪动机促成犯罪目的,是抽象的;犯 罪目的指向直接的法益和对象; (2)犯罪目的相同,其犯罪动机不一定相同;犯罪动机 相同,其犯罪目的不一定相同; (3)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不同。
三、意义
(一)犯罪目的的意义 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问题 (二)犯罪动机的意义 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量刑问题
c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1、认识因素:都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但 是,间接故意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更 大,即很有可能发生。 2、意志因素:都不希望结果发生。但是, 间接故意是不反对不排斥发生,不凭借什 么条件和什么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行为人自认为能避免 结果发生。
第六节认识错误
一、概念
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对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或者构成要 件事实上的不正确认识。 分类: 1、法律认识错误 2、事实认识错误
二、Biblioteka 律认识错误行为人在行为时对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上的不正确认 识。 A、假想的犯罪(幻觉犯):误非罪为犯罪,不以犯罪处 理。 B、假想的不犯罪(即违法性认识错误):误犯罪为非罪, 原则上成立犯罪。 C、处罚认识错误:对罪名、罪数、量刑上的不正确理解。 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处理。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1)“希望发生”——积极追求 (2)“放任发生”——无所谓的态度、不 管不顾、听之任之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存在前提。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一)直接故意 1、认识因素: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 2、意志因素:希望发生(积极追求) 两种模式: “必然发生+希望发生” “可能发生+希望发生”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
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 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明知”的理解; (1)认识的内容: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 有的危害社会性的认识。 (2)认识的程度: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必 然性”或者“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