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
几种罪过形式的总结
5.若甲在家里的阳台放了很多的花盆,夜晚有 个小偷爬阳台把支架弄坏了,摇摇欲坠。但是 甲不知道。一天甲在放新花盆时,支架垮掉把 路过的人砸死了。甲的心态是?
第五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三、罪过 犯罪主观心态被合称为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以及目的和动机。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具有罪过。没有 罪过的事件,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因 此罪过是任何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大多数犯罪并不要求特定的犯罪目的,因此目 的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动机是刺激犯罪目的产生的原因,不是犯罪构 成要件,因此一般不影响犯罪,仅影响量刑。
几种罪过形式的总结
甲从18层楼上扔东西砸死了人。 1.若甲从楼上看见仇人到了,心想报仇的机会到了, 朝着他砸下一块大石头,将其砸死。甲的心态是? 2.若甲在家睡觉,楼下人声鼎沸吵得历害,搅得无法 入睡,甲大怒,拿起个铁哑铃就朝发出声音的地方 扔了下去,结果砸死人。甲的心态是? 3.若甲收拾屋子,见有一块废砖头,想都不想就随手 把它扔了下去,砸死了一个行人 。甲的心态是? 4.甲在扔砖头的时候,听到楼下有人说话,想到不要 打着人了,伸头看看,见没有人,才扔下砖头。这 时说话人正好走出门洞,被砖头击中,发生死亡结 果 。甲的心态是?
如果客观上存在着足够的相当的预见条件,同时主观上具 有能够预见的能力,则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 如果主观上具有预见能力,但客观上不具备预见的相当足 够的条件,或在客观上虽具备预见的相当足够的条件,主 观上却不具备预见能力,则不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
第三节 犯罪过失
☆如何判断是否应当预见: 1.一般标准:看行为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 社会习惯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有具体的规 章制度,以及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反该制度, 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义务的标准。若没 有违反该制度,一般认定为意外事件;若违反 该制度,则一般认定为有过失。 2.结合主观标准、特殊标准 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差别,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判断。例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罪过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构成。 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否 有认识。 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致后果所 持的心理态度,是反对还是追求。 注意: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同时存在”的原 理。 例:甲想杀死同事乙,某日在单位抽烟随便扔 烟头引起火灾,导致乙在火灾中丧生。甲对乙 的死亡结果承担何种责任?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在认识因素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1.何为明知? 例:甲盗窃乙的汽车。对甲的主观思想可从两方面 分析:从事实认识角度,甲计划把乙的汽车悄悄弄 走。从是非认识角度,甲悄悄将乙的汽车弄走这件 事是对还是错?法律认为这样是犯罪,同时一般认 识也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成立故意。 ①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②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③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 件事实的认识。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的特征: 1.在认识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应 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根本不希望自己的行 为发生危害结果或者说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发生 危害结果。 注意:一般认为过于轻信的过失由于行为人已 经对危害结果有所预见,所以认为其主观恶性 要大于缺乏预见的“疏忽大意”。
第二节 犯罪故意
四、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的意义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要 大于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直接故意的量刑一般 应重于间接故意犯罪。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刑法第15条:所谓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 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 心理态度。 与犯罪故意相比,其区别在于: ①过失犯罪均以发生特定危害结果为要件;故意犯 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②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 殊。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一般来 说应当由故意犯罪构成。 ③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的法定刑。
第二节 犯罪故意
2.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认识?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 反一般法规范或者说抽象意义上的法的认识, 相对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造成某种危 害结果这一事实判断而言,它属于价值判断范 畴。 在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中,危害性认识和违法 性认识具备其一即可成立犯罪故意。 法律不因无知而免责
第三节 犯罪过失
②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应当预见,是一种认识的可能性;没有预见, 是一种实际的认识状态。 法律惩处这种状况,以发生危害结果的程度 而定。
第三节 犯罪过失
3.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异同 意外事件:刑法第16条:是指行为虽在客观 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 者过失,而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 起的情形。 相同点:对于危害结果没有预见。 不同点: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就二者的认识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既包含行为人对 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预见,也包含行为人对危害结 果可能发生的预见;间接故意则只包含对危害结果 可能发生的预见。 2.就二者的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 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中,危害结果的发横 并非行为人追求的直接目的,因而行为人对危害结 果的心理态度是放任。 3.直接故意是一种有目的的故意,间接故意是一种无 目的的故意。 练习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直接故意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意外事件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犯罪目的
主观附随情状
认识错误
犯罪动机
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 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 失,还包括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特点: 1.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 2.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 3.犯罪主观要件是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特征; 4.犯罪主观要件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第三节 犯罪过失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①在认识因素上,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到 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本没 有预见到。 ②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 然都持反对态度,但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轻信 能够避免,疏忽大意的过失是疏忽麻痹。 练习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不可抗拒的原因——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的主要表现: ①客观原因; ②主观原因。 二、意外事件 广义的意外事件 狭义的意外事件 是指行为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二造成损害结果 的情形。
第四节 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三、期待可能性 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 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 则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合法行为,就 不能对行为的行为进行非难,也就不存在刑法 上的责任。 四、严格责任 不问主观过错的刑事责任 刑法236条第2款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三、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的转化 在过失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观罪过的 变化,过失行为有可能向故意犯罪转化。 理论依据: 发生在前的过失行为属于先行行为,由于该先行行 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因此行为人就有义务避免更 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 行为人在有条件履行该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说明 其主观上具有放任这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故 意,如果其所放任的危害结果实际发生了,从主客 观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其行为完全符合间接故意 犯罪的特征。 常见情形:交通肇事罪,失火罪
第二节 犯罪故意
3.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 会发生:①必然会发生;②可能会发生。 不论“必然会发生”还是“可能会发生”,只 要认识到发生的可能性,就构成犯罪的故意。 (二)在意志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 持“希望”或“放任”态度 (三)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对犯罪故意的成立 缺一不可
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相同点: ①二者均意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②二者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区别:例 ①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 过失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 为,并不考虑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 过失事实上采取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只是 没有奏效。 ③间接故意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而过 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预见”到可 能性。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1.定义: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 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从认识因素来看,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行为的后 果; 从意志因素来看,行为人的意志反对危害结果 的发生。 就司法实践操作来看,只需要证明行为人的认 识因素不需要证明意志因素。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人心是可畏的,人心是曲折的。只要稍生偏 差,哪怕偏差小得连一切精神病学的现代化仪 器也都无法测知——其后果亦将不堪设想。谁 能说清动机?说清感情的冲动?说清思维的过 程?犯罪行为只有模式,并无逻辑。 ——费洛伦茨·巴赫曼教授1920年在慕尼黑大 学“应用犯罪学”讲座上的闭幕词” ——奎因《希腊棺材之谜》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定义: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 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