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新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新


案例
1.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野炊。三 1.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野炊。 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 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在这时, 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在这时,天空 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眼看就要下大雨了 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乙说先把火熄灭掉, 。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乙说先把火熄灭掉, 不然会起火;丙说马上就要下雨了, 不然会起火;丙说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 不就熄灭了吗?还是赶快避雨要紧。经丙这么 不就熄灭了吗?还是赶快避雨要紧。 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 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下奔跑 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 。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有下 反而刮了一阵风, ,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点 燃了,造成了大火灾。三人属于什么心态? 燃了,造成了大火灾。三人属于什么心态?
4、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 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 无所谓”——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 A、“无所谓”——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 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豁出去”——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 B、“豁出去”——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 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不计后果”——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 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 C、“不计后果”——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 而是在瞬间的情绪冲动下, 而是在瞬间的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实施危 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相同点: ⑴相同点: 认识因素上—— ——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 A、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上—— ——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B、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不同点: ⑵不同点: A、认识因素上 间接故意—— ——对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 a、间接故意——对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 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
2.某乙平常工作很辛苦, 2.某乙平常工作很辛苦,每天早上起来很 某乙平常工作很辛苦 好不容易等到周六、周日, 早,好不容易等到周六、周日,就想睡 个懒觉。但是最近一段时间, 个懒觉。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家楼下 新建了一个集贸市场, 新建了一个集贸市场,早上卖菜的人比 较多,很吵。某乙十分气愤, 较多,很吵。某乙十分气愤,心想周末 早上也不让我睡个好觉,一时冲动, 早上也不让我睡个好觉,一时冲动,就 想制造一点影响,发泄他的不满, 想制造一点影响,发泄他的不满,于是 找了一块砖头扔下去, 找了一块砖头扔下去,结果将一个卖菜 的小贩砸死了。某乙的主观心理怎样? 的小贩砸死了。某乙的主观心理怎样?
5、放任的结果本身并不是人的需要的直接 产物, 产物,而是行为人在执意实现某种行为目 的的同时,放任了另一种危害结果。 的的同时,放任了另一种危害结果。
㈢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从认识因素上 2、从意志因素上 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 3、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 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 ㈣对二种故意分类研究的意义
3、意志因素——放任——听之任之 意志因素——放任——听之任之 ——放任—— 放任不是希望, A、放任不是希望,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 发生 放任——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B、放任——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是 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 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又并不阻止危害结果 的发生, 的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C、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意志 D、对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地态度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㈠过于自信的过失 概念——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 ——已经预见 1、概念——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 结果的心理态度 特征: 2、特征: 认识因素— A、认识因素—已经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意志因素— B、意志因素—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 轻信—— ——过高估计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 3、轻信——过高估计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 其自身的客观的有利因素, 其自身的客观的有利因素,而过低估计自己 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 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阐述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 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重 点: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念和意义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 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2、认识因素——明知可能 认识因素——明知可能 —— A、只能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不能出现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 情况 C、设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还继续实施该行为, 社会的结果,还继续实施该行为,行为人就是 在积极追求该结果的发生, 在积极追求该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心态就是 希望,不是放任。 希望,不是放任。 明知必然” 放任” D、“明知必然”与“放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1.某甲住在十层高的楼上,有一天, 1.某甲住在十层高的楼上,有一天,站在 某甲住在十层高的楼上 窗户前观光眺望, 窗户前观光眺望,结果看见大街上走来 一个人,身影很熟悉,一看, 一个人,身影很熟悉,一看,原来是自 己曾经找了半年的一个仇人张三。 己曾经找了半年的一个仇人张三。这时 某甲从地上捡起一块砖头, 某甲从地上捡起一块砖头,看着张三走 近自家阳台下,就瞄准他, 近自家阳台下,就瞄准他,一个砖头扔 下去,结果正好将张三砸死。 下去,结果正好将张三砸死。某甲是属 于哪种罪过形式? 于哪种罪过形式?
C、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会结果? 会结果? 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要发生危害结果 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危害结果 3、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 ——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 A、希望——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 放任—— ——听之任之地心理态度 B、放任——听之任之地心理态度 4、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㈠直接故意 明知+希望—— ——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 1、明知+希望——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 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态度。 态度。 明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 2、明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 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A、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某丙住在十层楼上,有天夜晚, 3. 某丙住在十层楼上,有天夜晚,在打扫 卫生间时发现一块砖头没有什么用了, 卫生间时发现一块砖头没有什么用了,某丙又想 偷懒,不想开门扔到楼梯口的垃圾箱里, 偷懒,不想开门扔到楼梯口的垃圾箱里,他想楼 房的一侧邻着大街,是不能随便扔东西的。 房的一侧邻着大街,是不能随便扔东西的。而楼 房的另一侧以前是一片垃圾场, 房的另一侧以前是一片垃圾场,最近一段时间改 造成一块草坪并种了几棵树, 造成一块草坪并种了几棵树,但前几天这个地方 吊死了一个人,阴森恐怖, 吊死了一个人,阴森恐怖,白天都很少有人到这 里来,夜晚这里肯定更没有人, 里来,夜晚这里肯定更没有人,所以从这地方扔 石头下去肯定没有事。 石头下去肯定没有事。于是就走到这一侧的窗户 扬手将砖头扔下去。 扬手将砖头扔下去。没有想到这时有一对恋人在 草坪旁散步,砖头正好把小伙子砸死了。 草坪旁散步,砖头正好把小伙子砸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某丙扔东西的行为对该死亡 是什么心态? 是什么心态?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概念: 概念: 犯罪过失——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1、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 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 种心理态度。 种心理态度。 2、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 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行为人 3、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行为人 的过失心理态度
某丁从前住在平房里, 4. 某丁从前住在平房里,有随手从窗户向外扔 东西的坏毛病。现在旧城改造, 东西的坏毛病。现在旧城改造,他被安排了新 的住处,搬到十层高楼上。 的住处,搬到十层高楼上。这天某丁哼着小曲 一边打扫卫生,发现一块旧砖头, 一边打扫卫生,发现一块旧砖头,坏毛病又来 随手从窗户扔了下去,结果刚一出手, 了,随手从窗户扔了下去,结果刚一出手,就 想起来现在住的不是原来的平房, 想起来现在住的不是原来的平房,二是十层楼 但是为时已晚,砖头已经出手了, ,但是为时已晚,砖头已经出手了,随着下面 的一声惨叫, 的一声惨叫,楼下一个晒太阳的老头被砸死了 。 这种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丁对老头的死亡主观是什么 心态? 心态?
2、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 —— A、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 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b、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c、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认识? B、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认识? ——不要求刑事违法性认识 不要求刑事违法性认识, ——不要求刑事违法性认识,只要求对行为 和结果有危害性的认识
2.甲是一个司机,某日深夜驾车赶路, 2.甲是一个司机,某日深夜驾车赶路,因疲劳驾 甲是一个司机 驶将一过路人撞成重伤,甲急忙下车查看, 驶将一过路人撞成重伤,甲急忙下车查看,看 到周围没有其他人, 到周围没有其他人,就把被害人驮到路边的一 个小树林里,然后驾车逃跑。 个小树林里,然后驾车逃跑。被害人由于失血 过多而死亡。在法庭上,司机甲辩解说, 过多而死亡。在法庭上,司机甲辩解说,当时 把被害人放在离道路不远的树林里, 把被害人放在离道路不远的树林里,就考虑到 也相信被害人夜晚会醒来,可以呼救, 也相信被害人夜晚会醒来,可以呼救,或者有 过路人发现,被害人是不会死亡的, 过路人发现,被害人是不会死亡的,而自己急 于赶路没有来的及抢救, 于赶路没有来的及抢救,所以他对被害人的死 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是故意。 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是故意。那么这个司 机的辩解能否成立? 机的辩解能否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