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11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 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 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情形。 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情形。 • 所谓“不能抗拒” 所谓“不能抗拒”,是指行为人虽然认识到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后果,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后果,但由于当时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 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排除或阻止损害结果 的发生。 的发生。 •
• 我国刑法中意外事件具有三个特征: 我国刑法中意外事件具有三个特征:
• (1)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客观上出现的损害结果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 客观上出现的损害结果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 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 客观上出现的损害结果不是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 客观上出现的损害结果不是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 而是由自然现象、动物侵袭等原因造成的, 而是由自然现象、动物侵袭等原因造成的,则不 能称为意外事件; 能称为意外事件; •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既无 ) 故意也无过失; 故意也无过失; • (3)损害结果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 ) 原因所引起的。 原因所引起的。
•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 1、概念 、
• 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 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 理态度。 理态度。
• 2、特征 、
• (1)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 )在认识特征上, 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 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 害结果。 害结果。 • (2)在意志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 )在意志特征上, 为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 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 志的。 志的
•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刑法第16条 刑法第 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 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 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 罪。” • 按照通说, 按照通说,本条规定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广义 的意外事件(无罪过事件) 。但从严格意义上 的意外事件(无罪过事件) 它包括狭义的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两种情况。 讲,它包括狭义的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两种情况。 • 任何罪过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任何罪过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或者缺乏认识因素, 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或者缺乏认识因素,或者 是缺乏意志因素,从而不具备构成罪过的条件, 是缺乏意志因素,从而不具备构成罪过的条件, 因此,不管客观上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 因此,不管客观上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 对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都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 责任。 责任。
• (三)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 1、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 、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 罚过失犯罪为特殊。 罚过失犯罪为特殊。 • 2、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而故意 、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 3、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明显小于故意 、 犯罪。 犯罪。 • 4、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的主观愿望 、在意志因素上, 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 在过失犯罪的场合, 在过失犯罪的场合,行为人在主观上 对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亦不放任, 对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亦不放任, 而持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生完全是由于行为人缺乏注意、 发生完全是由于行为人缺乏注意、轻率行 事造成的, 事造成的,是与行为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 的。
• 三、期待可能性问题 • 四、严格责任问题
• 案例 : 案例1:
• 被告人刘某, 被告人刘某,家住某镇集贸市场附近一宿舍 楼六层(距地面高8.5米)。某日上午 时许, 楼六层(距地面高 米)。某日上午10时许, 某日上午 时许 刘与朋友胡某、陆某在自己家餐厅喝酒。 刘与朋友胡某、陆某在自己家餐厅喝酒。刘某欲 将喝完的空啤酒瓶往窗外扔掉,胡某劝说: 将喝完的空啤酒瓶往窗外扔掉,胡某劝说:“今 日赶集人多,往这外面楼下扔,当心砸到人!” 日赶集人多,往这外面楼下扔,当心砸到人 ” 陆某却说: 没有那么巧,砸着谁该他倒霉!” 陆某却说:“没有那么巧,砸着谁该他倒霉 ” 刘某遂看也未看一眼往窗外随手扔出一个酒瓶, 刘某遂看也未看一眼往窗外随手扔出一个酒瓶, 正好砸着赶集的农民李某头部, 正好砸着赶集的农民李某头部,致李某硬脑膜外 出血,倒地不起。被告人刘某闻讯后, 出血,倒地不起。被告人刘某闻讯后,与其友胡 陆某一起速下楼将李送往医院抢救, 某、陆某一起速下楼将李送往医院抢救,避免了 李某的生命危险,但造成李某重伤。 李某的生命危险,但造成李某重伤。
• (二)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 在过失犯罪的情况下, 在过失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本来应 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 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 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 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但他 却在自己相对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 却在自己相对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 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 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 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 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此, 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 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态度支配之 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 (二)疏忽大意的过失
•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 疏忽大意的过失,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结果的心理态度。 结果的心理态度。
在认识特征上, 在认识特征上,疏忽大意的过失表现 为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为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所谓“应当预见” 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 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 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 并具有预见的可能性。 并具有预见的可能性。 • 如何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危害结果? 如何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危害结果? 刑法理论对此见解不一: 刑法理论对此见解不一: •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我国《刑法》 条第1款规定 我国《刑法》第15条第 款规定:“应 条第 款规定: 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 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的,是过失犯罪。” 是过失犯罪。 • 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过失, 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过失,是指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 态度。 态度。 •
• 二、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 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 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情形。 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情形。 • 所谓“不能预见” 所谓“不能预见”,是指行为人在其行为所 引起损害结果发生的当时, 引起损害结果发生的当时,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 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 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他根本没有也不可能 预见这种损害结果。 预见这种损害结果。 •
• 其次,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 其次,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 •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危害结 果发生, 果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完全违背行为人 的本意。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的本意。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没 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也不会依靠任何条件去防 止该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此听之任之, 止该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此听之任之,采取 无所谓的态度。 无所谓的态度。
• • •
认为, 主观说认为,应以行为人本人的注意能力 为标准进行判断; 为标准进行判断; 认为, 客观说认为,应以一般人或平均人的注意 能力为标准进行判断; 能力为标准进行判断; 认为, 折衷说认为,行为人的注意能力高于一 般人时应以一般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 般人时应以一般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行为人的 注意能力低于一般人时应以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为 标准。 标准。

在意志特征上,疏忽大意的过失表现为行
为人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或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 为人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或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 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 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 • 而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且未采取避免 而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 危害结果发生的必要措施,以致危害结果发生, 危害结果发生的必要措施,以致危害结果发生, 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 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
•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比较容易混淆。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比较容易混淆。 两者均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两者均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 且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且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 显的: 显的: • 首先,在认识因素方面,两者认识的程度不同。 首先,在认识因素方面,两者认识的程度不同。 •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 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比较清楚、 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比较清楚、 现实的认识; 现实的认识; •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 能性, 能性,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虽 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一般比较模糊, 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一般比较模糊, 特别是对这种危害结果的现实性, 特别是对这种危害结果的现实性,行为人往往认 识不足。 识不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