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犯罪讲义主观方面

第八章++犯罪讲义主观方面


四、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 1.根据行为人对行为产生危害结果是
否有认识,可以将过失分为无认识过失 与有认识过失。 2.根据行为人所违反的是否是业务上 的注意义务,可以将过失分为普通过失 与业务过失。 3.根据过失的程度,可以将过失分为 重过失与轻过失。
返回
五、无罪过事件
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
(二)轻信能够避免:1、行为人并不希望结 果发生,并相信结果不会发生;2、该“相信” 有一定依据;3、该自信缺乏充分根据和理由。
与间接故意:
1、对结果的预见。间—是明知行为危害结 果的现实可能性,过—是预见的假定可能 性;
2、对结果的态度。主观上:间—结果发生 不违背其本意,过—违背其本意;客观上: 间—不考虑也不采取避免措施,过—行为 时已考虑到避免结果发生(阻止措施、自 身技术等)
1.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结果。这种损害既可以是指人身伤害甚至死亡, 也可以是指财产损失。
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前者称不可抗力,后为意外事件,合为无 罪过事件。
条件:1、客观上有损害结果;
2、主观上没有罪过;
3、损害发生的原因须是不能抗拒或
不能预见引起的。
一、意外事件
(一)意外事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意外事件,就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 结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 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根据刑法的规 定,意外事件不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意外事 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二、过于自信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 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 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就过于自信过失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因 在于未履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过于自信过失有以下特征:
(一)已经预见:1、行为人已预见到行为可 能危害到社会的结果,仍实施;2、行为须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误行为。
三、疏忽大意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一)疏忽大意过失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即行为人 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对自己行为可能会引发的危害 结果没有认识。
(2)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1.认识因素: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其行为将会引起的危害结 果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发生,即行为人对自己的 行为会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抱有希望或放任 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认识因素:明知、应知 (二)意志因素:希望,积极地追求结果发生 三、间接故意。 不确定的故意、可能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
精品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一)概念:又称犯罪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 对其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 度。包括罪过(故意或过失)、目的、动机。
(二)主要特征:
1.罪过的前提是危害行为及结果的发生(反对主 观归罪)。
2.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反对客观归罪) 3.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态度。
(1)从认识因素上看,疏忽大意过失是行为人应当 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行为人没有 认识到;过于自信过失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其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从意志因素上看,前者之所以应当认识而没 有认识,是因为“疏忽大意”表现为缺乏认识状态 下的决意行事,常常显示出无所顾虑的行为倾向; 后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危害 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 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认识因素:明知可能(与直接故意的区别) (二)意志因素:放任(放任自流、任凭发生)
返回
间接故意的情形:
1、追求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可能引起的危害 结果发生;
2、突发性犯罪:行为人突然起意,不计后 果,放任结果发生;
3、欲犯此罪而放任彼罪的发生; 4、实施犯罪时,又实行另一行为并放任结
果发生。(与前者不同在于:两行为)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 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 一种罪过心理,后者是一种犯罪行为方式。所谓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 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 一种心理态度。从这个定义看,犯罪过失也兼有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条件。
包括两个基本要素:(1)认识因素:辨认
事物及其性质的意识因素。指明知、应知、预见
(2)意志因素: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因素。 包括希望、放任、过于自信等
返回
•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 准。
2.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罪与罪之间界限的 重要标准。
3.犯罪主观方面也是影响量刑轻重的重要 根据。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犯罪故意与故意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 一种罪过心理,而后者是一种犯罪行为方式。
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 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发生的心理态度。这个概念表明,构成犯罪的故 意,要具备两个条件:①行为人的认识因素;② 行为人的意志因素。
(3)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疏忽大意而未能履行预 见危害结果的义务,以致行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 结果。
(二)能否预见的判断标准: 1、客观说:一般人的水平 2、主观说:行为人的自身水平及具体环境 3、主客观统一说:综合考虑主客观 4、主观为主,结合客观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的认识 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内容都有所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