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汪丽(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摘要鸭品种的选择、鸭的孵化、育雏技术、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关键词稻;鸭;共生;生产;利用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0-1160-02作者简介汪丽(1962-),女,安徽六安人,副研究员,从事畜牧兽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06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h 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蹬踏、游走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的效果,利用鸭的排泄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鸭品种的选择家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

家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

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

如鸭的体型过大,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该技术中应用。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

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

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利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也可选用体形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

同时,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

2鸭的孵化稻鸭共生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ʃ1d ,种蛋必须来源于健康的、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

由于稻鸭共生所需苗鸭的数量较多,一般都采用机械孵化或摊床孵化。

2.1温度大型立体孵化机用恒温孵化,1 25d 为37.5C 、26 28d 为36.4 37ħ;小型孵化厂和孵房可采用变温孵化法。

由于5月中旬到6月中旬,气温适宜,机内温度可设定在1 6d 为38ħ,7 14d 为37.8ħ,15 20d 为37.5ħ,21 25d 为37.2ħ,26 28d 为36.6ħ,并结合胚胎发育情况看胎施温。

2.2湿度机内湿度按“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设定,即在孵化初期为70% 75%,孵化中期为60% 65%,孵化后期为70% 75%。

2.3翻蛋机内翻蛋系统可设定在每2h 翻1次,翻蛋角度最好加大110ʎ。

孵化至25 26d 便可以转入出雏机,停止翻蛋。

2.4凉蛋鸭蛋孵化至16d 开始凉蛋,1d 凉蛋2次,并结合凉蛋向蛋面进行喷水。

新型孵化机却并不需要凉蛋。

2.5通风根据种蛋孵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通风量,并保证孵化室内的空气新鲜。

3育雏技术刚出壳的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的疾病和死亡。

因此,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

当雏鸭出壳毛干后,要尽早从出雏机移入育雏室,育雏温度控制在26 28ħ。

同时,应尽早让雏鸭进行“试水开食”。

“试水”时可让雏鸭自由饮水,或是在幼鸭身上喷洒些水,促使其相互啄食身上的水珠。

饮水应配制成1%盐酸环丙沙星溶液,连用3d 。

开食应在雏鸭出壳24h 内进行,开食时用的是米饭,必须先用淘米水洗散,直到不烫手不粘手时即可喂鸭,有条件的每百只鸭加拌2 3只熟蛋以满足营养。

教口时应耐心,尽量让小鸭学会吃食。

饲喂次数:1 7d ,每天喂6次;7 21d ,每天5次;21 28d ,可再减少饲喂次数。

饲喂原则应遵循由精到粗,由熟到生,由软到硬,由少到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少餐多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果天气睛朗,3日龄的雏鸭即可放入户外进行活动。

另外,要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

出壳后的雏鸭要马上接种小鸭病毒型肝炎疫苗,等稍微长大后,要接种禽霍乱疫苗。

对有鸭瘟发生的地区,还要接种鸭瘟活疫苗(DDV )。

4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4.1放入稻田前的准备工作4.1.1采食训练。

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和水生动物,都是鸭子的天然饲料,但是为了让鸭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野生饲料,必须在雏鸭放入稻田以前,就要对其有意识地进行稻田采食训练。

首先尽量少给鸭喂食,让其产生强烈的采食欲,使其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饲料,并敢于自主地采食各种新的饲料品种。

经过采食训练过的鸭子,能很快地适应环境,放入稻田后能够马上采食各种野生饲料。

4.1.2驯水。

早放鸭入稻田有利于鸭子早控制害虫及杂草。

“稻鸭共生”要求雏鸭约10日龄即要放入水稻田的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适应水的能力。

因此,当雏鸭在4 5日龄时即要驯水,但此时的雏鸭尾脂腺的分泌能力尚未健全,雏鸭身上绒毛容易被水浸湿而下沉,体质较弱者还会被溺死。

雏鸭下水后羽毛如果不迅速干燥,还会造成体温急剧下降,衰竭而死或受凉导致感冒、下痢等疾病,因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农技服务,2012,29(10):1160-1161此,早驯水是育雏的关键。

驯水一般在睛天进行较好,大批育雏最好在水深15 20cm 的水泥池里进行,在鸭子上下池的一面要做成30度左右的斜面,以便鸭子上下水。

第1次驯水最好在10:00左右将雏鸭赶下水,30min 左右将鸭子全部赶上岸,让其在太阳光下梳理羽毛并休息。

15:00左右可进行第2次驯水,以后驯水时间可适当延长,直到鸭子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

对一些体质较差、羽毛长时间不干的雏鸭,要及时烘干羽毛,可减少死亡率。

4.1.3信号调教。

一群鸭子,少则几百只,多则数千只,一旦放入稻田里,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指挥信号的调教,则很难控制。

因此,要用固定的信号和动作来对雏鸭进行训练,使鸭群建立起听指挥的条件反射。

放牧训练要从雏期开始,一定要用固定的口令或音乐训练,这种口令因地因人而异,只要能达到雏鸭的条件反射即可。

4.2放入稻田后的饲养管理育雏约10日龄后的雏鸭就由舍内养殖转向稻田养殖,让鸭一天24h 都生活在稻田中,不要收回,让其发挥功能。

因为没有经过锻炼,刚放入稻田中的鸭子防御敌害的能力和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差,必须要人为地加以防御措施。

最好在稻田周围设电栏网,来防御天敌,保护鸭子。

同时在每块田的田头,搭一简易鸭棚,为鸭挡风遮雨和供其喂食之用。

在棚内放置1个约10W 的灯泡,天黑后,打开灯。

鸭子移入稻田后,2d 内应在田头的简易棚内进行人工饲养,以后慢慢地逐步向田间放养过渡,20d 内应饲喂全价日粮,15d 内在人工饲喂的基础上,应让鸭子在田间自由采食,这样可以提高鸭子的体质,以后可改为1日2次和1日1次。

25日龄后可饲喂一些秕稻、糠麸类饲料。

饲喂次数可改为隔日1次或隔2日1次。

在饲料更换时,要逐步进行,以防止应激。

同时鸭必须有专人管理、调教,根据鸭群的生长情况来决定补料的多少,做好记录,并确保最后能顺利、便捷地提出鸭子。

当水稻抽穗灌浆时,为了防止鸭子吸食谷粒,要适时地将鸭子从田间收回。

由于在鸭子入稻田后,为了加大鸭在田间的活动量,大量减少鸭的辅助饲料,致使鸭子落膘,比较瘦弱。

因此,收回后要在室内进行短期快速育肥,7 10d 后即可上市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1159页)小球肾炎;心脏多有各种炎性细胞浸润,轻度或中度的多灶性心肌炎;胃肠肌层有不同程度的肌炎,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关。

4预防策略截至目前,PMWS 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的治疗对患PMWS 的病猪没有直接的效果。

但抗生素的合理短期使用和良好的饲养管理,则有助于控制二重感染。

4.1药物预防有报道某些猪场采用纯度为95%柠檬酸连续使用3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猪场不妨小规模试验以确定疗效。

剂量和用法:哺乳母猪:3kg /t 饲料、怀孕母猪:4kg /t 饲料、保育猪:2kg /t 饲料、生长肥育猪:3kg /t 饲料。

4.2管理措施4.2.1怀孕猪。

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分娩前母猪的驱虫;限制交叉哺育(或限定在24h 内)。

4.2.2断奶猪(到30kg 体重)。

保持较小的猪群群体(小于13头),其间用固体隔栏;清除污物,经常性清洁和消毒,全进全出;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3头猪/m 2);每头猪增加饲槽适当的长度,防止采食时过分拥挤;改善空气质量(确保NH 3<10ml /L ,CO 2<0.15%);改善温度控制条件,防止过冷过热;尽量不要混群。

4.2.3生长/肥育猪(到110kg 体重)。

保持小群体,其间用固体隔栏;清除污物,经常性清洁和消毒,全进全出;不将断奶后的猪混群;不将肥育猪混群;减少猪群密度(>0.75头/m 2);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温度。

4.2.4其他。

做好猪场其他疾病的免疫接种计划;建筑物内的合理流动(空气、动物和人);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管理;严格落实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措施。

5结语发生PMWS 后,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如温度变化、贼风和有害气体。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PCV 和其他感染因子的混合感染。

尽早发现可疑猪只进行检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淘汰等措施,尽量避免从疫区引进猪只,严格控制来访者、车辆、货物进入猪场。

在预防相关疾病时,特别是疫苗的使用和研制方面,要大力提倡基因工程苗、合成肽疫苗,DNA 疫苗等新型疫苗,因为这些疫苗不需要用活的病毒制作,不存在病毒灭活不彻底的危险性,而且可以诱发高效的无毒免疫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殨殨殨。

作者说明本刊2012年第7期820页论文《影响高脂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的栽培因素及改良途径》由王新风执笔撰写,作者排名顺序现变更如下:王新风、马巍、董岭超、闫日红、富健(通讯作者),以前论文作者排名顺序(董岭超、王新风、闫日红)作废。

特此更正《农技服务》编辑部161129卷10期汪丽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