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21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6-21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一、稻鸭共生
稻鸭共生是以
水田为基础、
以种稻为中心、
家鸭野养为特
点的自然生态
和人为干预相
结合的复合生
态系统,是根
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役用鸭的生理、生活习性以及稻田饲料生物的消长规律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结合技术体系,是目前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二、稻鸭共生机理
稻鸭共生属于环保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它是将幼鸭在水稻返青后放入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草、防除虫害、施肥、中耕浊水、接触刺激;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息以及运动场所和大量动植物饲料等。

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变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使现代规模集约养殖转为更符合鸭子生活习性的自然养殖,饲养出来的鸭子更符合消费者的要求。

从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鸭肉。

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
而实现了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的
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三、稻鸭共生方法的确定
1 放鸭时段的确定
根据水稻和鸭
子的生长特点和规
律确定了放鸭时段。

在稻鸭共生方法中,
稻鸭在时间上的衔
接是稻鸭共生方法
的关键,是结构的
主体。

从稻鸭工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在鸭放入水田前,水稻育秧和
鸭孵化育雏是分开进行的。

一旦鸭子放入稻田,稻和鸭即结为一个
互生共利的整体,稻鸭共生的时间有60~70 d。

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7~10 d 才能活棵,秧苗活棵后将脱
温雏鸭(7~14 日龄)全天24 h 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赶
鸭上岸。

2 鸭子和水稻品种的筛选
根据鸭子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选择放鸭品种。

稻鸭共生强调
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共长,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等役用功能较强的役用鸭。

而体型较大的鸭品种,易
压倒秧苗、行动迟钝、抗病力不强,如番鸭、北京鸭,在稻田中觅
食性和适应性差,较难适应稻田环境,不宜选用。

江苏省镇江市
2000年选育了国内第1个役用鸭组合——镇役鸭1号,该鸭生活力强,耐水性达28 h 以上(日本的役用鸭耐水性仅6 h),田间存活率95%以上,田间作业时间比普通家鸭长。

水稻品种,单节稻区应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品
质优、成穗率高、熟期适中的大穗型品种,以优质早熟晚粳或晚熟
中粳为好。

3 放鸭数量的确定
根据稻田生物繁茂时期和程度确定了放鸭数量。

稻田最适宜的
放鸭只数为:150~200只/亩。

放的只数过多,对水稻秧苗会造成
较大的损害;过少,达不到最佳的除草除虫效果。

四、稻鸭共生生产技术
1 稻田准备
稻田选择较为平坦且水源充足的田地,连片面积为0.24 亩一格单元,保持水深10 cm 左右,不能放水烤田,利于鸭在田间活动。

水稻栽插株行距为25 cm×30 cm,密度为12万~15 万穴/亩,基本苗50万~60 万株/亩。

为了增强秧苗活力,最好稀植,以选用旱育秧苗为宜
2.鸭的准备
稻鸭共生技术的关键是选用适宜的鸭品种,一般选择野鸭和家鸭的杂交品种为好。

为避免鸭吃秧苗和压苗情况,应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强的役用鸭,一般选择的是中小型麻鸭。

鸭孵化期一般为28 d,7~10 日龄的苗鸭最适宜放入稻田。

3 防护网及鸭棚准备
为了防御天敌袭击,
防止鸭乱跑,宜在稻田
四周设置防护网,一般
采用鱼网。

如条件允许,
再在鱼网外面设置细铁
丝网。

在稻田的一角,
搭建1 个简易鸭棚。

4 放鸭和田间管理
插秧后10 d 左右,待秧苗活棵后,将孵化7~10 d 的雏鸭放入稻田,根据稻田生物繁茂时期和程度确定了放鸭数量。

稻田最适宜的放鸭只数为:120~200只/亩。

鸭苗放入田间简易鸭棚后,在鸭棚附近围20 m2 的小鸭初放区,初放区水深要达到 5 cm 左右。

喂养3 d 后再打开初放区的网门,将鸭放入大田活动。

5 鸭的投喂
雏鸭
下田后10 d
之内采取自
由采食;10
d 后改为 2
次/d,早、
晚各1 次,饲喂量以每次鸭全部吃饱后有剩料1.5~2.5 kg为宜;下田后12 d 左右,在每次的喂料中逐渐增加大、小麦的饲喂量,3~4 d 由小麦完全替代配合料;20 d 后,可改为1 次/d,饲喂量以每次待鸭全部吃饱后有剩料 1.5~2.5 kg 为宜;8 月20 日左右,为了能使鸭出田上市,饲喂方法可改为2 次/d。

6 鸭病防治
为了做好鸭病防治工作,要求稻鸭共生区域有独立的水系,并尽量远离交通要道和村庄,不能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在 2 周后可接种鸭瘟、禽流感、禽霍乱、鸭巴氏杆菌等疫苗;在上一年发生过疫病和野生鸟类较多的地方,要每隔20~25 d 用药物防治,可用
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轮换预防用药。

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在饲喂鸭时,要注意观察鸭群的动态,一旦发现病鸭,要及时清理。

7 鸭的回收
在水稻开始抽穗
扬花时,将鸭从稻田
里收回。

在捉鸭前几
天,应将捕捉区的网
紧好紧牢,只留不大
的通道,将鸭一次性
成功回收。

五、稻鸭共生模式需研究的问题
1. 稻鸭共生技术模式的标准化问题
稻鸭共生技术是一种在国内外发展已久的生态农业模式,但不同的
国家和地区使用稻鸭共生技术模式各不相同,包括模式命名(如稻鸭
共作、稻鸭共枢、稻鸭共生、稻田露宿养鸭等)、模式结构、品种选择、技术组合、物料投入、田间管理、产品生产、配套技术措施等
方面,尚缺乏相对统一的操作技术规程,今后这方面需开展综合的、系统的研究。

2.稻田生态系统对鸭子的作用问题
稻鸭共生模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鸭子对水稻和稻田的作用上(包
括鸭子的除草、治虫、抑病、施肥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
整个稻田生态小气候的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有一定的报道。

而在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中,鸭子所能获取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饲
料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从动物营养的角度出发,整个稻鸭生态系统
对鸭子的作用(包括对鸭子的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肉品质影响方面
的研究),在国内外报道还很少,此方面将是动物营养专家研究的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