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摘要从种蛋孵化的条件、看胎施温、机器孵化等方面总结了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
关键词种蛋;孵化;稻鸭共生鸭中国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2-02在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鸭又是卵生动物,长期的人工选育驯化,鸭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孵化能力,只有靠人工孵化完成。
鸭蛋的孵化期为28d,即从种蛋入孵到苗鸭出壳,在适宜的条件下,需要28d才能完成。
1 种蛋孵化的条件1.1温度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正确的掌握。
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才能保证蛋中各种酶的活动和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从而保证胚胎生长发育的正常。
发育中的胚胎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胚胎才能正常发育并按时出雏。
鸭胚胎适宜的温度范围在37.5~38℃,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严重时会造成胚胎死亡。
一般讲,温度高,胚胎发育快,但很软弱,温度超过42℃,经2~3h以后胚胎死亡;相反,温度太低则胚胎的生长发育迟缓,温度低至23℃,经30h胚胎便会全部死亡。
随着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胚胎对外界温度要求也不一样。
孵化初期,胚胎物质代谢处于低级阶段,本身产生的体热少,因而需要较高的孵化温度;孵化中末期,随着胚胎的发育,物质代谢日益增强,胚胎本身产生大量的体热,因而需要稍低的温度。
但不能用一个孵化温度标准,来保证种蛋的孵化率。
如大蛋与小蛋相比,在孵化前期大蛋接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小蛋为慢,到了后期,大蛋的散热效能又比小蛋差。
人工孵化通常有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2种方式。
恒温孵化即在同一个孵化箱中,有批次不同孵化日龄的胚胎时,采取始终不变的温度(37.8℃)孵化,即为恒温孵化。
变温孵化即变温孵化也称多阶段孵化,在孵化箱中只有单批次孵蛋,则可按胚胎各阶段所需要的温度进行变温孵化。
孵化温度受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所以室内温度低时,孵化器温度就应高些;室内温度高时,孵化器温度就应低些。
一般在蛋源比较充足,一次性装满孵化机时,用变温孵化较为理想。
变温孵化的优点,可根据胚胎和发育情况逐步调整温度,有利于胚胎发育。
孵化中的鸭蛋每天都有一定的发育特征,这种特征在较强的灯光前,可清晰地看到,根据胚胎发育的特征,给予适当的孵化温度供其正常发育,这就是“看胎施温”技术,熟练地掌握鸭胚每天的发育特征,就能正确地判断出孵化天数,从而根据孵化天数调整孵化温度。
1.2湿度湿度对胚胎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与蛋内水分蒸发和胚胎物质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在孵化过程中若湿度不足,蛋内水分会加速向外蒸发;若湿度过高又会阻碍蛋内水分蒸发,湿度过高过低都会破坏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对湿度的要求是“两头高、中间低”,即在孵化初期相对湿度设为65%~70%,较高的湿度可使胚蛋受热均匀,减少蛋内水分的蒸发,以利于胚胎羊水和尿囊液的形成;孵化中期随着胚胎生长发育的进展,需要排泄羊水、尿囊液和代谢产物,相对湿度可降至60%;孵化后期又要将湿度提高至65%~70%,较高的湿度可使蛋壳变脆,方便雏鸭啄壳,还能防止雏鸭绒毛与蛋壳黏连。
1.3翻蛋翻蛋可以改变蛋黄和胚胎位置,使胚胎不会与壳膜相连,造成胚胎死亡。
同时翻蛋还会使胚胎受热均匀,有助于胚胎发育及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因此,在孵化过程中,要必须经常翻蛋d翻蛋的原则是:前期多翻(每昼夜8~12次),后期少翻(每昼夜6~8次),孵化至最后3d可停止翻蛋。
翻蛋最好达到110~120℃,机内翻蛋系统可设定在2h翻1次,翻蛋时转动的角度尽可能大一点,最好达到110~120℃,翻蛋角度不能少于90℃。
当孵化至25~26d应停止翻蛋,将鸭蛋转入出雏机。
1.4凉蛋对鸭蛋的孵化而言,凉蛋显得更加重要。
鸭蛋脂肪含量高,随着胚蛋胚龄的增加,孵化至16~17d后,胚胎增大,脂肪代谢能力加强,产生大量的生理热,使蛋温急剧升高,对空气需要也大大增加,必须向外散出多余的热量和保持足够的空气量,而且鸭蛋体积大,单位重量蛋表面积小,本身散热能力比鸡蛋低,如果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出去,蛋温就会过高,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烧死”胚蛋现象,因此,在孵化后半期必须进行凉蛋,才能提高孵化率和获得健壮的雏禽。
在鸭蛋的孵化期内,凉蛋一般从孵化至16d就应开始凉蛋,一日2次,每次30~40min,结合凉蛋向蛋面喷水。
凉蛋时间的长短,一般用眼皮感觉试温。
即将胚蛋靠在眼皮上,感觉既不发烫又不发凉,温温的正好。
现在新型孵化机不需要凉蛋。
1.5通风胚胎从开始发育到孵化结束,都在不断进行气体交换,随着胚龄增长,气体交换量不断加大,所以,孵化机内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氧气含量不能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应控制在0.3%~0.6%,最高允许含量为1.5%~2%。
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2%时,胚胎发育缓慢,死亡率增高,会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等现象。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孵化机内都要及时通风换气,尤其是孵化中后期,保持空气新鲜特别重要。
2 看胎施温所谓看胎施温,就是在人工孵化过程中,使用灯光照蛋,检查鸭胚胎发育是否符合各个时期的正常发育标准。
其目的在于判断孵化条件是否合适,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争取最佳的孵化效果。
另外还可以将无精蛋、死胚蛋等及时挑选出来,以免影响孵化率。
看胎施温,首先应充分了解鸭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形态特征,根据看胎的认识,及时灵活地调节以温度为主的孵化因素,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例如鸭胚蛋孵化至13~14d,尿囊血管在小头合拢,整个蛋除气室外都布满血丝,在孵化术语上称“合拢”。
如果胚蛋在12d就有大部分“合拢”,说明施温太高,可相应将温度略调低一些;如果14d,大部分胚蛋还未“合拢”,则说明施温太低,可将温度再稍微调高一些。
但是孵化的五大条件是相互影响的,不能仅从温度这块来调节胚胎发育异常现象,实际运用时,要遵循规律,分清主次,统筹安排,灵活调节。
3 机器孵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工孵化方法已经逐步被机器孵化所取代。
较人工孵化来看,机器孵化的优点是保温性能好,孵化批量大,节省劳动力,可操作性强,破损率低,孵化率高,消毒简便。
3.1温度的调节经常谈到的孵化温度,指的是孵化器给温的温度。
在生产上又大多以孵化器“门表”所示温度为标准。
但应当指出,在孵化作业中实际存在着三种温度,即孵化给温、胚胎发育温度、孵化器“门表”温度,要清楚地加以区别。
3.1.1孵化给温。
也称设定温度,指固定在孵化器里的感温器件,如水银电接点的温度计所控制的温度,这是孵化技术人员人为设定的温度。
当孵化器里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时,它能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停止供温;当低于设定温度时,又接通电源,恢复加温。
3.1.2胚胎发育温度。
胚胎发育过程中,自身所产生的热量,使胚胎温度逐渐上升,实际操作中,胚胎发育温度指紧贴胚胎表面温度计所示温度或有经验的人用眼皮测得的温度。
3.1.3门表温度。
指固定在孵化器门上观察窗里的温度计所示的温度,也是值班人员记录的温度。
孵化给温、胚胎发育温度、门表温度是有区别的,但只要孵化器设计合理,温差不大,孵化室环境温度适宜,则门表温度可视为孵化给温。
孵化器的控温系统,在人孵后到达设定温度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
照蛋、停电或维修引起的机温下降,一般不需要调节控制系统,过一段时间它将自动恢复正常。
在正常情况下机温偏低或偏高0.2~0.4℃时,要及时调整,并要观察调整后的温度变化。
3.2通风的调节当恒温时间过长时,说明机内胚胎代谢热过剩,加热系统不需要加热,如不及时降温可能会导致胚胎“自温”超温,因此,当发现恒温时间过长时,就应该打开风门,必要时开启孵化器门来加强通风。
当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维持的时间与机器加热的时间交替进行时,说明孵化机内通风基本正常。
加热系统工作时间过长,门表温度达不到设定温度,说明新鲜冷空气进入机内太多或排气量过大,需要调小风门。
3.3照蛋在孵化过程中应对入孵种蛋进行3次照检,入孵后的6~7d进行第1次照检,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人孵后第13天进行第2次照检,将死胚蛋和漏检的无精蛋剔除,如果此时尿囊膜已在蛋的小头“合拢”,则表明胚胎发育正常,孵化条件控制合适。
第三次照检可结合落盘进行。
3.4落盘鸭蛋孵化至第26天时,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机继续孵化,称之“落盘”。
落盘时,如发现胚胎发育延缓,应推迟落盘时间。
落盘后应注意提高出雏机内的湿度和增大通风量。
落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环境温度,动作要轻、要快,减少破损蛋,并利用落盘注意调盘调架,弥补因孵化过程中胚胎受热不匀而致胚胎发育不齐的影响。
3.5出雏以及雏鸭管理鸭蛋孵化至第27天时开始出雏。
过去认为分批出雏(3~4次)对雏禽的质量有益处,避免了早出雏在孵化器里的时间过长而引起脱水。
但随着孵化技术的提高,种鸭场规模扩大,一次孵化量增大,如果种蛋品质好,胚胎发育整齐度好,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出雏完毕,则采用一次性捡雏能提高劳动效率。
在出雏末期,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弱雏,可进行人工破壳助产。
助产要在尿囊血管枯萎时方可施行,否则易引起大量出血,造成雏鸭死亡。
出雏结束后,应该抽出水盘和出雏盘,清理出雏机,要彻底清洗水盘、出雏盘,并进行消毒,以备下次再用。
同时,对所出雏鸭进行分级、装箱,及时送往育雏场。
对无母源抗体的雏苗鸭进行小鸭病毒性肝炎性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