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鸭共生雏鸭的饲养管理技术

稻鸭共生雏鸭的饲养管理技术

稻鸭共生雏鸭的饲养管理技术陈建军1,聂斌2(1.安徽省望江县畜牧兽医局,安徽望江246200;2.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畜牧兽医站)摘要从育雏的适宜环境、合理的饲喂方法、开水、开食、开青、驯水等方面总结了稻鸭共生雏鸭的饲养管理技术。

关键词雏鸭;稻鸭共生;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2-1321-02作者简介陈建军(1956-),男,安徽望江人,兽医师,从事畜牧兽医工作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12-06雏鸭是指从出壳到3周龄的幼鸭,刚出壳的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的疾病甚至死亡。

因此,要人为地为雏鸭创造适合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以满足雏鸭生长发育的需要。

1育雏的适宜环境1.1适宜的温度温度偏低时,雏鸭趋向热源,相互挤压打堆,这样易发生呼吸道病,易造成死伤,生长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温度偏高时,雏鸭远离热源,渴欲增加,食欲降低,正常代谢受到影响,抗病力下降。

温度适宜时,雏鸭饮水、采食活动正常,不打堆,行动灵活,反应敏捷,休息时分布均匀,生长快。

合适而平稳的温度环境是确保雏鸭成活和健康生长的关键。

雏鸭出壳后,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育雏初期给雏鸭提供稍高的温度环境,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雏鸭出壳后1 3日龄的温度应该稳定在26 28ħ,可按照稻鸭共生技术的要求,雏鸭出壳时间应该和栽秧时间相同,即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是在6月中下旬栽秧,而此时的气温大致是在20ħ左右,到了夜间会降低,大概在15ħ左右,根本达不到正常的育雏温度,这时,需要人工供给温度,然后可以根据雏鸭的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地每日龄降1 2ħ,以帮助雏鸭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人工供给温度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采取给温。

1.1.1保温伞给温。

用金属或纤维板制成伞状,伞的直径一般是1m 。

保温伞由热源和伞部组成。

热源一般使用电阻丝,包埋在磁盘上,挂于保温伞内。

它的工作原理是热源散发的热量通过保温伞反射到地面,保持伞内一定的温度。

伞保持在适当的高度,并在保温伞周围围一圈高约50cm 的护板,距保温伞边缘75 90cm ,以防止雏鸭远离热源。

这样的保温伞可供应200 300只雏鸭所需的热量。

保温伞的优点是干净卫生,雏鸭可以在伞下自由出入,以寻找最适当的温度。

1.1.2煤炉加温。

这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一种加温方法,也是育雏中最常用的取暖方式。

可按普通煤炉的构造来制作一个比较大的特制煤炉即可,常常是煤球和煤块混用,因此还要注意育雏舍保持空气清新,防止煤气中毒。

1.1.3红外线灯加温。

红外线灯能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在温暖的季节里育雏,需要补充的热量不是很大时,可以采用红外线灯加温的方法。

为了增加红外线灯的给温效果,可以再做一个大小适宜的保温伞,罩在红外线灯泡的上部,这样,可以将红外线灯光散发出来的热量集中反射到雏鸭身上,给温效果更明显。

红外线灯泡离地面的高度要适宜,不能太低或太高,一般悬吊的高度不低于30cm 。

另外,还有火炕加温法、内燃煤热风炉加温法等。

1.2适宜的湿度雏鸭出雏后,通过运输或直接转入干燥的育雏室内,雏鸭体内的水分将会大量丧失,失水严重将会影响卵黄物质的吸收,影响健康和生长。

因此,育雏初期育雏舍内需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一般为60% 70%。

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体重增长,呼吸量加大,排泄量增大,此时应尽量降低育雏舍的相对湿度,一般为50% 55%。

除了保持育雏室的湿度外,还要注意垫料的干燥,特别是在喂过食或鸭下水后回来休息时,一定要让雏鸭睡在干燥的垫料上,防止久卧阴冷潮湿的地面,会造成雏鸭腹部烂毛和生病,影响雏鸭的生长发育。

1.3合理的密度育雏的密度对雏鸭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密度过大,鸭群拥挤,导致空气污浊,采食、饮水不均,影响生长发育,鸭群的整齐度差,也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死淘率增高。

密度过小,房舍利用不经济。

一般1周龄以内的雏鸭以20只/m 2为宜。

1.4新鲜的空气雏鸭新陈代谢旺盛,需要不断吸入新鲜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同时地面育雏的鸭粪和垫料等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因此,要保证雏鸭正常健康生长,应加强育雏舍的通风换气工作,确保空气新鲜。

2合理的饲喂方法雏鸭消化能力弱,肠胃容积小,容易饥饿。

若遇到可口的饲料往往吃得过饱,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应当定时定量饲喂。

饲喂次数宜多些,每次喂量宜少些,以八成饱为宜。

为了培育出高质量的役用鸭,提倡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制成混合饲料喂养,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和促进生长发育。

由于我国稻鸭共生技术在试验、起步阶段,对于役用鸭的培育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饲养标准,暂时可参照普通麻鸭。

雏鸭在孵出来后24h 左右开食为宜,过早影响蛋黄吸收,伤害消化器官,影响雏鸭健康;但过迟会使雏鸭受饿,消耗体力,影响生长发育。

雏鸭10日龄内,以日喂8 9次为宜,这样可防止伤食,促进消化。

10日龄后开始进行放牧训练,改为日喂5 6次。

3开水、开食、开青刚出壳的雏鸭第1次饮水称“开水”,第1次喂料叫“开农技服务,2012,29(12):1321-1322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食”,而在育雏期间尽可能喂给雏鸭一些切碎的青绿饲料,弥补维生素不足,并训练雏鸭采食青草的能力为“开青”。

3.1开水雏鸭开水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出壳后20h内,将饮水器内注满干净水,让雏鸭自由饮水。

水的温度应在25ħ左右为好,过低的水温会刺激雏鸭的消化道,最好注入的水是冷开水,因为雏鸭的消化器官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很差。

3.2开食要在开水后15min左右进行,也可以紧接着开水后就开食。

传统作法是用焖热的大米饭或碎米饭,或用蒸熟的小米、碎玉米、碎小麦粒饲喂雏鸭,食物往往比较单一。

用破碎的颗粒料直接开食,更有利于雏鸭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

3.3开青一般在雏鸭开食后3 4d进行。

一般将青饲料切碎单独喂给,也可拌在饲料中喂,以单独喂最好,以免雏鸭先挑食青饲料,影响精饲料的采食量。

4驯水鸭的驯水是稻鸭共生鸭育雏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和普通的鸭育雏驯水有所区别。

4.1驯水日龄根据国内外多次雏鸭耐水性试验来分析,不同日期雏鸭耐水性不一样,1日龄雏鸭的耐水性最强,3日龄雏鸭耐水性最差,以后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大,耐水性渐渐增强。

但6日龄、9日龄和12日龄时雏鸭的耐水性仍不及1日龄鸭强。

因此,只要天气允许,在晴朗的时候,1日龄雏鸭便可以进行驯水。

如果天气不好而错过了1日龄,驯水时间最好推迟到3日龄后逐步进行。

4.2驯水方法驯水的鸭日后在稻田里生活力强,耐水时间长,下水后羽毛不湿。

一般雏鸭3日龄时,遇到晴朗的天气,将雏鸭放入运动场中活动,让它熟悉环境,以便为驯水做好准备。

在天气温暖的12:00 14:00,再让4日龄的雏鸭进入运动场,这时不要驱赶鸭群进入驯水池,而是让它们自动下水,一次下水时间不超过10min,上岸后凉干绒毛后还可再下水,第1次驯水时间不超过2h。

5日龄驯水时间可延长至4 5h,5日龄后让其自由下水。

8日龄的雏鸭体温调节已接近成年鸭,雏鸭尾脂腺已较发达,通过驯水,雏鸭可提前进入稻田。

驯水时注意时间由短到长,只让绒毛稍有潮湿但不能潮湿超过一半,过于潮湿的雏鸭应挑出在温室烘干,不然会虚脱致死。

5注意事项5.1掌握适宜的温度雏鸭入舍后,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不能忽冷忽热。

饲养人员要按标准供温、降温。

另外,还要注意观察鸭群的动态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

如雏鸭相互拥挤在一起,缩头耸翅,不断地向鸭群里钻或向鸭堆上爬并发出叽叽的尖叫声,说明温度太低了,要立即升高温度;如鸭群远离热源,张嘴呼吸,饮水增加,说明温度太高了,要适当降温。

还要特别注意夜间温度,因为稻鸭共生鸭育雏期在6月份,这时的晚间温度还是很低的,以免大意了造成雏鸭的死亡。

5.2合理分群由于稻鸭共生用的役用鸭数量比较多,苗鸭供应集中,同一批苗鸭少则几百只,多则几千只。

因此合理分群尤为重要。

一般尽量将大的、强的合群,小的和弱的合群,并不断地挑选,分类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育雏成活率。

5.3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雏鸭作舍后,应由专人进行管理,不要经常更换,让雏鸭熟悉。

管理人员在进入鸭舍观察时,喂食喂水时,动作要轻,可用固定的呼唤雏鸭的声音来召集雏。

经过1 2d的调教,良好的人鸭关系得到建立。

5.4保持鸭舍清洁卫生及时打扫鸭舍,保持舍内清洁;勤换或勤加垫料,保持舍内干燥,便于雏鸭在下水后有一个干燥的场所来梳理羽毛。

在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雏鸭的生长发育。

5.5保证驯水池水的清洁雏鸭在驯水后,白天就直接在驯水池中饮水,而鸭子在下水时,在水中洗刷羽毛,并把羽毛上的污秽和嘴里的饲料洗在了水中,还会把鸭粪带入水中,所以,要经常更换驯水池里的水,最好是常流水。

每天必须将驯水池打扫冲洗1 2次,确保水质的清洁,这样,雏鸭能饮用上干净的水,少生病。

5.6逐步脱温雏鸭从出壳到7 10日龄放入稻田,温度差别是很大的,平均每天需降温1 2ħ,这时,需要细心的管理,否则难以成功。

雏鸭1 2日龄时,舍内温度应稳定在28ħ左右,3日龄可降至26ħ左右,依此每天可降低温度1 2ħ。

在降温时,一定要时刻观察鸭子的动态是否正常。

要掌握一个原则:白天室温略低,夜晚室温略高;晴天室温略低,阴天室温略高;驯水前期室温略高,驯水后期室温略低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1290页)(3)施用金楝有机肥750kg/hm2和1125kg/hm2差异不显著,对产量影响不大,但用量达1500kg/hm2对产量影响明显,产量达最高。

施用金楝有机肥的各处理均与施用琨恩肥处理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金楝有机肥对高粱产量的影响明显优于琨恩肥。

金楝有机肥的施用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表3高粱经济产量验收表处理株高cm穗长cm穗数穗/667m2穗粒数粒千粒重g折干率%理论产量kg/667m2小区产量kg/小区产量kg/667m2与对照比增产率%A24.628.560003454.516.583283.868.9296.621.91B25.131.060003634.916.883304.19.2306.726.06C25.231.260003654.016.983307.59.7323.332.88D24.830.660003598.016.683%297.47.3243.3-2231农技服务2012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