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抑制药物的作用和机制及临床应用

免疫抑制药物的作用和机制及临床应用




师 药
续 继


按代分类
• 1代:非特异性:皮质激素、CTX、Aza • 2代:选择性:阻断IL-2,选择作用淋巴细 胞:CsA、FK506 • 3代:作用于抗原呈递分子:MMF • 4代:抗体


师 药
续 继


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一)抗移植排斥
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是移植排斥。目前尚无有效的诱 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因此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是器官移植 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师 药 3.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业 执
程 与环孢素A等合用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害和炎症过
续 继


预防、治疗
不良反应
1. 长期大量应用引起:
(1)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 进综合征(柯兴征, cushing syndrome)

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水盐代谢 紊乱: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 背、多血质、紫纹、皮肤变薄,多 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 加用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低 糖、低盐、高蛋白饮食,KCL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变应原的免疫应答,可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 发生。抑制免疫应答可以控制变态反应强度,缓解症状。 临床上严重的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时,用激素治疗可取得明 显疗效。治疗变态反应一般不使用环磷酰胺,CsA等强力 免疫抑制药。

师 药
续 继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以及肾病综合症等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 抑制病程发展,临床使用较多的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激素。 近来我国使用雷公藤制剂治疗肾炎、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 节炎都取得明显效果。少数报道应用CsA和环磷酰胺治疗 自身免疫病也有明显效果。


师 药
续 继


作用机制

(1)环孢素A与亲环蛋白形成复合物,并结合细胞内钙 调神经磷酸酶,干扰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进而影 响IL-2的激活和释放。 (2)环孢素A可影响巨噬细胞释放IL-1和TNF-α,并抑 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 (3)环孢素A可抑制血管紧张素II,有促进cAMP生成的 作用,进而干扰蛋白激酶A(PKA)及G蛋白介导的细胞内信 号传递。 (4)环孢素A还可直接抑制G蛋白的作用,从而影响细胞 内信号的传递。 (5)环孢素A除抑制T细胞激活外,可干扰多种细胞的增 殖,包括角质细胞、成骨细胞及鼠伊藤(Ito)细胞。
HSP90
师 药
续 继


免疫抑制方面的临床应用
1.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病、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缓解症状
梭形肿胀


师 药
续 继
尺侧偏斜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天鹅颈样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滑膜炎→ 关节炎
2.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输血反应等,缓 解症状
一般采用抗组胺药和拟肾上腺素药。对危重病例或其他 药物无效时作为辅助治疗。


师 药
续 继


药理作用
选择性抑制T细胞活化,使Th细胞减少并降低Th与 Ts的比例 抑制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选择性地抑制IL-2的产生与释放 对B细胞作用弱,部分抑制T细胞依赖的B细胞反应 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可通过 IFN-γ的产生而影响活性 增加TGF-β的表达
师 药
续 继


基因效应


师 药
续 继


非经典作用原理—快速效应
非基因受体介导效应
– 快速、短暂,数分钟起效(如大剂量抗过敏) – 与细胞膜类固醇受体有关,不通过胞浆受体
生化效应


– 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氧化磷酸化耦联解离 – 直接抑制阳离子循环(不减少细胞内ATP产 生)
细胞质受体的受体外成分介导的信号通路
(四)感染性炎症

在细菌性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大量炎 症介质的释放,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免疫抑制药物可 抑制炎症反应的强度,减轻反应症状;与有效抗生素配合 应用,有利于炎症的控制。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激素,如强 的松等。应用激素控制细菌性炎症应注意与抗菌药物合 用,以免感染扩散。

师 药
续 继
师 药
选择性(雷氟米特)
续 继
免疫抑制剂 抗体类


生物类
自然物质(皮质激素、雷公藤)
融合蛋白
细胞因子及受体(INF-γ,TGF-β)
作用机制分类
• • • • •
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FK506、CsA 细胞因子作用抑制剂:雷布霉素、来氟米特 DNA、RNA合成抑制剂:CTX、AZa 细胞成熟抑制剂 非特异性抑制细胞生长诱导剂

应,但对巨噬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无明显作 用。硫唑嘌呤不降低NK细胞数,但可抑制其活力。

师 药
续 继


不良反应
• 骨髓抑制 • 胃肠道反应 • 皮疹 • 肝损害
恶心,呕吐,口腔食道溃疡


师 药
续 继


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 抗风湿,采用小剂量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可给
药2年,能明显改善关节炎症状。


师 药
续 继


(2)反跳现象及停药症状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是突然停药所致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对激 素的依赖性及病情尚未控制。 停药症状: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肌 痛、乏力、发热、情绪低沉等


师 药
续 继


临床评价
优势在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强大, 可迅速缓解或消除症状,另价格便宜,适宜 国情。 不良反应大
防止排斥反应与抑制物抗宿主反应。 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缓解的多种自身免 疫性疾病。
肿瘤,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用

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流行性出血热,通过减少抗体产生,阻断免疫
师 药
续 继


不良反应
• • • • •


师 药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 出血性膀胱炎 脱发 肝功能障碍 偶见
续 继


临床评价
抗炎症各个阶段的反应: 早期:红肿热痛 晚期:肉芽组织,疤痕……

※注意:在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防御功能, 也使炎症后期组织的修复功能降低,易使病灶扩 散,伤口愈合障碍。

师 药
续 继


2. 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

1)巨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淋巴细胞的识别 ↓、淋巴母细胞的增殖↓ ; 2)加速敏感动物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血中 淋巴球↓;人淋巴细胞移行至组织→血中淋 巴球↓; 3)治疗量抑制细胞免疫,从而抑制迟发性过敏 反应和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也减轻一 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师 药
续 继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
硫唑嘌呤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作为嘌呤类 似物,抑制核糖核苷酸的代谢。 巯基嘌呤需代谢为伪核苷酸-6-硫次黄苷酸才能起 效。后者通过抑制嘌呤碱基对的相互转化,即由 次黄嘌呤核糖核苷转化为腺嘌呤核糖核苷和鸟嘌 呤核糖核苷的过程,阻断腺嘌呤和鸟嘌呤的补充 合成途径。淋巴细胞较其他细胞更为依赖此条嘌 呤合成途径,因此对硫唑嘌呤较敏感。

育 免疫抑制药物的作用和机制 教 续 及临床应用 继 师 药 业
洪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节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一、免疫应答
可分三期:①感应期②增殖分化期③效应期


师 药
续 继


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药物作用环节
二、免疫病理反应
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抗感染、抗肿瘤及抗器官 移植排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时,可出现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变态反应(过敏反 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殖病 等,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过度增 强,严重时可导致机体死亡。


师 药
续 继


真菌代谢产物
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 物具有选择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 孢素A和FK-506。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 移植的发展。


师 药
续 继


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
• 环孢素A为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 亲脂性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目前已用 人工合成的方法大量生产。 • 强效免疫抑制剂。 • 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对急性炎症反应无作 用。

师 药
续 继


4)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减少; 5)消除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
6)抗过敏,减少肥大细胞产生组胺、5-羟色 胺及其他过敏物质;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 充血、水肿、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的损 害


师 药
续 继


抑制免疫的机理


• 诱导淋巴细胞DNA降解 • 影响淋巴细胞的物质代谢 • 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CD4+CD8+T、B • 抑制转录因子NF-κB活性 直接与RelA(NF-κB 异源二聚体的p65亚 基)相互作用,抑制NF-κB与DNA的结合 增加NF-κB抑制蛋白IκBα的转录

师 药
续 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