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时期思想的发展

秦汉时期思想的发展


五、性三品说
• 他在〈实性〉把人性分成三等“圣人之性,不可 以名性;斗筲之民,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 性”。“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 之……,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深察名号〉
六、引经入狱,原心罪
•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不仅渗透到法律之中, 而且对断狱也有很大的影响,董仲舒是把儒家经 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并对后世断狱也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他说“〈春秋〉之听狱,必本其事 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特重,本直者 其论轻”〈精华〉
贾谊思想
• 贾谊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 文学家。20余岁被文帝召为 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 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 遭群臣忌恨被贬。后被召回长 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 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 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 要有《过秦论》、《论积储 疏》、《陈政事疏》等,辞赋 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最著名。
七、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 所谓“谶”就是用来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 所谓“纬”对于经而言,就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 志,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对儒家经典进行的神 秘说教,到汉章帝时编成〈白虎通义〉一书,作 为神学法典,颁行全国。〈白虎通义〉大量引用 “谶”、“纬”,系统发挥了董仲舒的思想,利 用阴阳五行杜撰人类社会和宇宙的起源,宣扬三 纲五常理论。
一、元气自然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否定天人感应

他认为“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有列宿,地有 宅舍”,“地固且自动,星固将自徙”,这样说明了天 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天体的运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的,否定了天的神秘性。 •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万物自生,皆有元气”。来说明元气是世界的本原, 人、物都是气的凝结而生的,驳斥了人的神秘性。 • “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人,物也,万物智慧 者。禀气于元,与物无异”说明了人是自然的产物。 • “人之所以智慧,以含无常之气”说明了人的精神现 象也是气的运做,驳斥了精神可以独立存在的谬论。
三、君权天授论
• 董仲舒说明了三纲后,进一步美化君权 也是天意受命,提出“天子受命于 天”“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这样他就把君权神话,深 受统治者的欢迎。
四、阳得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 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 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 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 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然 而他所主张的德主刑辅有其特色,那就是由天道 引申而来,认为“天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 〈基义〉
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
• 首先他否定了荀子的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提出了超自然之上的“天意”,把天看成神的象 征,认为“事应顺于名,名应顺天,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深察名号〉。他还说“天地之气, 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五刑相生〉 • 其次从天人相通的观点,说明了天和人一样是 有意志和感情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副天数 “〈阴阳义〉
王充反神学思想
• 王充是东汉时期对神学进行深刻批判的 人,他写下《论衡》、《政务》、《讥 俗》、《养性》等著作,对谶纬神学和 天人感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现流传至 今的有《论衡》一书。 • 在这一时期还有对神学进行批判的代表 人物扬雄、恒谭、司马迁等,杨雄最为 深刻,他的他的代表作有《反离骚》、 《法言》、《太玄》等。 • 王充继承了扬雄的无神论精神,而且更 加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无神论战斗 的奠基人。
作业 1、性三品说 2、原心定罪 3、天人合一 4、文武张设 5、阳德阴刑 6、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 • • • • • •
二、确立“三纲”,取法天意

在我国历史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 三纲原则是董仲舒通过以天地、阴阳、五刑 来比附人事,目的在于论证封建隶属关系是取法 天意。“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 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
贾谊主要观点
• 1、以秦为鉴,以民为本。 民为万世之本;民多势众,不可欺侮; 与民为仇,或迟或速,民必胜之;民之所 求,君必从之。 • 2、立经陈纪,刑不上大夫。 • 3、礼义为先,礼法结合。 • 4、主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 众建诸侯少其力
董仲舒思想
• 为“群儒之首”的董 仲舒,是西汉中期儒家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称 “汉代孔子”。他是中国 历史上最早、最完备而又 最系统地神化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思想,全面论证 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 性的思想家。代表作有 《春秋繁露》、《汉 书·董仲舒传》、〈举贤 良对策〉
二、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否 定圣人生而知之
•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 不识。所谓圣者,须学以圣”,“人未生,无所 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否定了 圣人生而知之。 •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 列”,“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 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说明必须经过效验才 有结论的主张。
三、生死自然观—对成仙、不死的 否定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物。物 无不死,人安能仙”,“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 无有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效。有始 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 • “人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 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
六、国家用人观

在国家治理上,王充主张“文武张设,礼法并用”。 他认为“治国之道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 养名高之人,以示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名能 用兵。此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