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学习资料专题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解析:选A。

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选B。

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选C。

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项。

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但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4.(2017·济宁模拟)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

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解析:选A。

据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故选A项。

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

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统制经济”的实施B.诸侯势力的削弱C.“独尊儒术”的提出D.察举制度的实行解析:选C。

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儒生政治地位上升的过程。

“独尊儒术”的提出,建立起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选C项。

6.(2018·邹城期中)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儒家思想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加强思想专制D.建立郡国教育体系解析:选C。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得知,董仲舒主张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统治秩序,据董仲舒的建议由政府出资来“置师养士”,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独尊儒术”来加强思想控制,故选C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在上述材料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解析 (1)读题可知本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主张,结局,原因。

解题方向是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2)则要回顾人文主义的内涵,据“关注人,关注人性,注重人的价值”回答。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结局:统治者没有采用。

原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局: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原因: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2)有体现,如材料一中民本思想,如材料三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人的价值。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

2.(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解析:选D。

题干引文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

3.(2018·江门模拟)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

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解析:选B。

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统治,故选B项。

4.(2018·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

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5.(2018·洛阳期中)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

这表明他(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解析:选A。

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的弊端,但未表明反对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

6.(2018·邵阳联考)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材料观点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解析:选C。

根据题意,学者何新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儒家思想经历了“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到“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从原始到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化,故选C项。

7.(2018·枣庄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

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

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解析:选A。

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

8.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火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解析:选D。

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选D项。

9.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目的在于(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解析:选D。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及人类的起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强调的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10.(2018·德阳模拟)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