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白虎通·崩薨)
13
三、时间副词
可分以下八类: 表正在:方、正、鼎、犹、尚 表曾经:已、既、业、尝、曾 表承继:遂、乃、即 表随即:旋、寻、随、便 表终竟:终、竟、卒、迄(讫) 表才始:才、始、适、甫 表暂时:暂 表经常:常、恒 表将要:将、且、行、其、今、方 往事:初、昔、向、郷、故、曩(曩者) 时间短暂:俄、旋、须臾
(左传·僖公四年)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史记·大宛列传)
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同上)
(列子·汤问)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25
五、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性质情况状态的副词。
有“稍、渐、诚、信、果、固、反、顾、曾、且”等。
26
“稍”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渐渐”, “逐渐”。例如:
它能作句子成分,在句中大都作状语,有时作补语, 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中心词。是一种半实 半虚的词。 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句占压倒优势,因而副词特别发 达,根据其意义和作用,可分为八类: 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
3
二、程度副词
1、表示程度高、过甚、至极。
有“甚、极、至、最、大、颇、丕、孔、重、深、 酷、殊、尤、良、雅、都”等。这些副词古今变化 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颇”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易经·系辞)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盖有之矣,我未之 见也。 (论语·里仁)
34
“盖”还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起 引出下文的作用。 “其”还可用在祈使句中表劝勉、期望、命令等祈使 语气,用在反问句中表反问语气。例如: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考文本纪)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
(史记·淮南王列传) (《詩經·衛風·河廣》)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0
且
現漢,“且”是連詞,表示遞進,意思是“而 且”。古漢,“且”既可以是連詞,與現漢用法和意 義相同,也可以作時間副詞,表示動作將要發生,是 “將要”的意思。如: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遊》)
12
3、表示各别
有“各、每、别”。例如:
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尚书·汤诰)天休:天赐福佑
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说苑·君道)
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后汉书·邓禹传) 王每见之必泣。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五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孙膑列传) (左传·庄公十年)
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平原君列传)
24
“可”和“且”在古代汉语中,用在数词前, 作表数副词,“可”表约计,义为“约”、“大 约”,“且”表将要达到某一数字,义为“将近”、 “近”。例如: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 乎?
(史记·王翦列传)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仅”除了言其少之外,在唐代诗文中用在数词 前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 多达到”的意思。例如: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不、弗、毋(无)、勿、未、非(匪、靡) 微、莫、否)”等。
37
“ 不、弗”都表一般性否定。 “不”古今用法同,可否定所有动词和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其动词后面不带 宾语,只偶有例外。例如: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昭王之不复,寡人是问。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一是表程度偏高,义近“很”和“甚”;
一是表程度偏低,义为“稍微”、“略微”。
例如:
4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也。
(史记·河渠书)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子通列传)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后汉书·袁术传)
寿星仍出,渊耀光明。
(史记·封禅书) (国语·周语)
23
晋仍无道而鲜胄。
晋国昏庸无道,并且后代很少。
“复”在古汉语中作副词,义为现代汉语的 “又”、“再”;“再”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又”, 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屬皆且為所虜。
(《史記·鴻門宴》)
21
四、表数副词
表屡次、频仍:屡、数、亟、频、仍
表重复:又、复、再、更
表大约:约、可、且、将
表总数:凡
上述副词中古今差别较大的有“数”、 “仍”、“复”、“再”、“可”、“且”。
22
“数”和“仍”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义为 “屡次”、“频繁”、“重复多次”,与在现代汉 语中“数”作名词或动词,“仍”作副词表“仍 然”、“仍旧”义不同。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
(孟子·许行)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孟子·梁惠王上) (尚书·大禹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9
“顾”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反倒”、 “反而”、“却”,现代汉语中无此用法。例如: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史记·伍子胥刘传)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6
“适”、“甫”都可表事情发生在不久以前,义为 “才”、“刚才”、“适才”,而“适”还可表示两 件事情在时间上的巧合或者情理上的必然联系,可译 为“刚好”、“正好”。例如:
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汉书·贾谊传)
伤夷者甫起,而哙欲动摇天下。(汉书·匈奴传) 时太祖适近出, 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
6
3、表示程度加深,更进一步
有“益、加、滋(兹)、尤、增、愈、弥”等,意 义近于“(比较起来)更加”、“(比现在)越来 越”。“益、弥”今日还常用,需加注意。例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国语·晋语三)辑睦:合作、和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资治通鉴·唐纪)
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
等上,何也?
燕王哙
(汉书·萧何传)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战国策·燕策一)
30
“且”作情态副词,义为“姑且”、“尚且”, 表动作行为是暂时的;作时间副词,义为“将要”、 “马上就要”,表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例如: 民劳,未可,且待之。
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
(荀子·王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尚书·泰誓中) 8
2、表示仅只
有“但、独、特、直、徒、第(弟)、啻、止、仅” 等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如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 (荀子·非相)
• •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記·孝文本紀》)
32
六、语气副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称为语气副词。
有的人把这种副词归并入情态副词。
有“必、殆、其、盖、岂、独、宁、庸 毋(无)乃、得无”等。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