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
③有时候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例: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5)非:用法特殊,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否
①用法特殊,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语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
是的”有时还用于假设否定。例: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
(1)
近指
①此,可以指人。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是,可以指人。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③斯。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兹。例:挹彼注兹(《诗经·大雅》)
(2)远指
①彼,指示性较强,也可以指人,但常常带有轻视意味。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6)仍:频繁、重复多次,于现代汉语不同。例:晋乃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7)且:略等于“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鸿门宴》)
情态副词
(1)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略微相近。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
(2)且:姑且、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指事
(1)孰:仍表示选择。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2)何: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3)胡:可以作状语(“为什么”,“怎么”)、宾语(“胡为”)。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曷:用法同上。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4)第(弟):同上。例: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5)直:同上。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6)独
①原是“独自”的意思,引申为“只”。例: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在反问句中,主要表示反问语气,不再有“独自”和“只”的意思。例:“然则治天下,独课耕可且为与?(《孟子·许行》)
②稍、略。例: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范围副词
(1)但: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2)徒: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例: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3)特:同上。例: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A.安:?用于宾语的情况较少。例: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
B.恶:同上。例: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C.且:同上。例: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无定代词
(1)或
①肯定性的,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例: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②然:常用于作谓语,略等于此案带汉语的“如此”、“这样”或“那样”。例: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③尔:同上。例: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④焉: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同时兼语气词的性质。不仅可用来代指某一范围或方面,还经常用于陈述句的句尾表示停顿。在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注:“焉”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
②有时只表示不肯定的论断语气,不一定放在句首,有“大概”的意思。例: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③“盖”在句中还有连接作用。例: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否定副词
(1)不:可以否定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2)弗
①秦汉以前:其后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是不能带宾语。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②汉代以后:范围放宽,偶尔能否定形容词。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3)“毋”与“勿”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不要”、“别”,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
A.毋:语法作用和“不”相当。例: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2)尝:古代常用来表示“曾经”。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呼?(《战国策·魏策》)
(3)再:古代汉语的“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转庄·公十年)
(4)复:又一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例:复投一弟子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5)稍:逐渐。例: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转·召公十年》)
辅助性代词
(1)者
①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相当于“的”。例: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②放在数词和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③还可以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②还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可以指人、指物。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2)莫
①(先秦)否定性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例: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代
词
②汉以后,成为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例:诸将皆莫言。(《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②魏晋以后,“吾”可以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例: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2)朕:历代封建帝王的自称。但在秦以前,一般人自称也可以用“朕”。例: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3)我。例: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4)予(余)。例:居,予语汝!(《庄子·达声》)又例:曰:“余病矣。”(《左传·鞍之战》)
②还经常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7)古代汉语又常用“微”表示否定。例:微禹,吾其鱼呼!(左传·昭公元年)
表敬副词
(1)表示尊人的副词
①请。例: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②幸。例:秦王跻曰:“先生不幸教寡人呼?“(《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③所字结构的前面还可以用行为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字。例:“民之所食”
④还可以再“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例: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⑤“所”字后加介词的情况
(5)乃:同上。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三人称代词
(1)其:只用作定语。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2)之:只用作宾语。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他
①上古的意思是“其他”、“别的”。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7)仅
①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特点是言其少。例:齐王遁而走呂,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
②在唐代诗文中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到达“的意思。例: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时间副词
(1)曾:表示时间,意思相当于“曾经”,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2)所
①所:指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②“所……者”结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例: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5)奚:作状语时同“胡”,用于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指处所
①用于状语
A.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例: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B.恶:同上。例: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
C.且: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②用于宾语
②夫,指示性较弱。例: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3)泛指:之,用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4)特指:其,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大致和现代汉语“那个”、“那种”相当,用作定语。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西门豹治邺》)
(5)其他
①若:常用于定语,例:闻若言,莫不挥泣击臂而欲战。(《战国策·齐策》)
第二人称代词
(1))女(汝):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氏。(《左传·齐桓公伐楚》)
(2)尔。同上。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宜公十五年》)
(3)若。同上。例: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起义》)
(4)而:一般只用作定语。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
古代汉语副词、代词、介词和连词的主要用法总结
07级汉教四班:卢文珊学号:20070510394
词性
分类
常用词释义及例子
副
词
程度副词
(1)少:稍微、略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稍”。例: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颇
①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例:唯袁盎明絳侯无罪,絳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固:本来、当然,与现代汉语“固然“完全不同。例: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此外,也常与语气词“也”结合成固定形式“固也”,表示“本来如此”或“当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