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古代汉语副词举例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现举例如下: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尚书·汤誓》)(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论语·子罕》)(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7)愿先生勿泄!(《史记·刺客列传》)(8)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按:莫为盗,不要为盗。
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
(9)今吾尚病,病愈,我将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按:不来,不要来。
(10)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说也。
奚其存”曰:“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
”(扬雄《法言·寡见》)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
例如:(1)(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庄子·人间世》)(三)已然否定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
例如:(1)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2)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
“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
例如:(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孟子·告子上》)(5)(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世说新语·任诞》)(四)存在否定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
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
例如:(1)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2)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
(《韩非子·显学》)(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汉书·食货志》)(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5)封疆之削,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
例如:(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论语·雍也》)——按:祝鮀(tuó),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宋朝,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朝,以美貌着称。
(7)不有废也,君何以兴(《左传·僖公十年》)(五)判断否定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
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二、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表示动作行为已然、正然和将然;(2)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时间状态;(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4)表示本始或终竟。
(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表示已然的有“已”“既”“业”“业已”“已业”,可以翻译成“已经”。
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秦汉以后出现的。
例如:(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2)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经·唐风·扬之水》)(3)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4)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
(《汉书·西域传上》)(5)是时汉兵已踰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表示正然的有“方”“适”,可以翻译成“正”“正在”。
例如:(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7)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战国策·赵策三》)表示将然的先秦时期主要有“将”“且”“其”,秦汉以后有“方”“当”“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
例如:(8)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9)不反列,且行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1)(韩)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12)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史记·张仪列传》)(13)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
(《战国策·赵策一》)(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15)十八年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16)(华)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将然,需要根据语境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表示时间状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的副词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1、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
常见的有“倘”“傥(党)”“或”“间”“时”等。
例如:(1)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
(《汉书·高帝纪》)(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荀子·天论》)(3)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在赵者名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齐策一》)2、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等。
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
例如:(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7)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8)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
(《汉书·元后传》)(9)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1)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12)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诗经·小雅·巧言》)3、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快”等。
常见的有“少(shǎo)”“旋”“还(xuán)”“寻”“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
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
例如:(13)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孟子·万章上》)(14)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15)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16)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
会虞卿以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赵旋亡。
(《新序·善谋》)(17)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
(《汉书·魏豹传》)(18)先主寻悔,请还。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9)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0)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小称》)(21)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水经注·洛水》)(22)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4、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
常见的有“犹(由)”“尚”。
例如:(23)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左传·文公六年》)(24)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5)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左传·僖公四年》)(26)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5、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