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副词
率:(单用译作“一律”“全都”,与 “大”连用,可译作“大都”“大抵”)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古 诗率.以四言为体。《全晋文》 (古 诗大都以四字一句作为它的体裁。) 饮 食,大率..鼠之余也。《柳州某之鼠》 (吃的东西,大抵是老鼠剩下的。)
3.表示共同、相互:共、同、相、互、交、 交相、相与 相:(作副词表达内容比较丰富) 1) 作“互相”讲 ……故曰:“教学相.长。” 《礼记· 学记》 (教育别人和自己学习是 互 相促进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 作递进讲, 即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 前后相.随 父子相.传 3)“相”还可偏指一方 不 久自当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语刘兰芝]不久我一定归来,我发誓 决不辜负你。) 穆居家多年,在朝诸公多 有相.推荐者。《后汉书· 朱穆传》 (大臣 中有许多人推荐他。)
(14)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但 是“独”在问句中,不表示“表示”或 “只”的意思,主要是表达反问语气。 (1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6)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中 山狼传》
范围副词“仅”从古到今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这是 古今一致的。例如: (17)齐王遁而走莒 (ju),仅.以身免。《史记》 (18)室 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仅”的 特点是言其少,但是,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 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的意思。 (19)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张中丞传后叙》 (20)凡枉赠答诗仅.百 篇。《与元九书》 (21)江国路千里,山城 仅.百层。(《泊岳阳城下》杜甫) 这类“仅” 一般只用在数目了前面,读去声jìn。
2)表示统括,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 尽、皆、咸、举、俱(具)、并、备、毕、既、 胜、凡、率、大凡、大率 毕、咸:(1)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很 多贤明的人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 一起。) (2)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 者,并举而争起矣。 《论积贮疏》 (政治 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 会争相起来造反。) 既: (1)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2) 东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祀。《史记· 周本纪》 (东周西周都并入了秦国,周朝完全不进行祭 祀。)
除“但”以外,“徒”“特”“第”“直” 在古代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 (5)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 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 也。《与高司谏书》 (8)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从二足 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荀子· 非相》
欲:可作助动词,“想要”“打算”讲。 作副词当“将”、“将要”讲,表示某种 情况将要发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 欲.来风满楼。(唐· 许诨· 《咸阳城东楼》)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 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华佗》 且:将、 将要。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史记》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 《史记》 (尚且、姑且,情态副词。)
一、副词的性 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在句子 中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 作用的词。 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①实词的 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 次要成份。②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 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 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代汉语的副 词有些今天已经不使用了有的还在使用还 在使用有的古今意义无别有的古今意义有 别。对于古今意义有别的我们要特别注意 也重点讲解这些。
3、 示将来(表示动作将要发生):行、且、 将、垂、欲。 行:“行”和“行将”义同, 当“就要”、“即将”、“很快”讲,也当 “将近”讲。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归去来辞》 (羡慕自然界的一 切生物及时发育,感叹我的一切即将终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与吴质书》 (时光容易消逝,离别以来又将近四年。) 垂:当“将要”讲,也当“将近”讲。 四 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杜甫) (天下没有太平,快要死了还不得安宁。) 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三国志· 魏书· 张勇 传》 ([张勇]称雄占据四川、汉中将近三十 年。)
胜:(作副词当“尽”讲) 不胜 枚.举 美不胜.收 古者富贵而 名摩灭者,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荀子· 强国》
凡:(率、大凡、大率,这几个词都表示总括) 凡.杀三人,伤五人。《汉书· 文三王传》武 留匈奴凡.十九岁。《汉书· 苏武》 凡.事豫 (预)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中庸》 (所 有的事,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就成功,------失败。)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后汉书》 大凡:(词性可作副词,可译为 “一般地说”“大体上说”) 大 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部,万 三十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 艺文志 》 (书 大体上分成六大类38种,由596家写成,共 13269卷。)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韩愈) (一般地说,事 物得不到它合理的待遇时,就要发出不满的呼 声。)
但是,副词“曾”在古代的主要用法并不是表 示时间,而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 现代“居然”“竟”的意思微微相近。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史记》
宿:当“一向”讲。 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 之。《后汉书· 刘陶传》 (宿,素也。可作动、 形。) 雅:当“素常”、“向来”讲。“雅素”、 “雅故”与“雅”同义。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史记· 高祖本纪》 (雍齿本来[从来]不愿意隶属 沛公。) 甫(fǔ):当“才”、“刚才”讲。 武 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室臣帐 下为裨(pì)将。 《新唐书》 今歌吟 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汉书· 匈奴传》 (受伤的人刚刚能起来。) 适、方:也作“刚才” 讲,“方”可作“正在”讲。 适.启其口,匕首 已陷其匈(胸)矣。《治安策》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其来。(《古风十九首》李白) (剧辛刚 从赵国到燕国来,邹衍又从齐国来。)
既: a.时间:过去。“既已”可连用,“既而”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相持既.久,日 晷(gui)渐移。 《中山狼》 (相持的[时间]已久, 太阳的影子渐渐移动。)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荀子· 子道》 b.表示行为很快就要发生,当“马 上”“立刻”(较少) 既.当远别,遂住三日 共语。《世说新语》 (马上就要远别,于是留住 三天一块说说话。) c.表示动作行为保持原状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杜甫) (战争依然不止,孩子们都去东征了。) d.范围 副词,“全部”、“都”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e.既,表示时 间短暂,可译为“过了不久”、“一会儿”
少 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 “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 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 “稍”。如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 僖公 五年》稍微安定些。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 策· 触龙说赵太后 稍微消解。
现代汉语中的“稍”是 “稍微、略微”古 汉语中的“稍”却是 “逐渐、渐渐”的意 思。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 项羽本纪》 逐渐地剥夺。 蔽林间 窥之稍出近之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逐渐 出来。
既.,荣公为卿士。《国语· 周语》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左传· 隐 公元年》
古代汉语里作副词用时,可以表示时间,意思 相当于“曾经”,各现代汉语用法相同梁王以 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袁盎晁错列 传》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
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 三代世表序》略微有。
这一副词说明动作或与动作有关事物的范 围,或数量的多少。范围副词,如 “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比较大 的有“但”。现代汉语里,“但”主要是表 示转折的连词;古汉语里,“但”则主要是 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
1.表限定,把人、事物的动作、行为限定 在某个范围: “但”“特”“徒”“独”“仅”“直” “第”“唯(惟)”“只”“止”。 ⑴ 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后汉书》 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⑶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但.见老弱羸畜。《史记》 (匈奴隐藏 了他们精壮士兵,肥大牛马,只露出老弱 的兵士和瘦弱的牲畜。) ⑷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9)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 孙 子吴起传》 (1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州新建竹楼 记》 (11)君弟.(第)去,臣亦且亡。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您只管逃走, 我也将要逃亡。) “独”原是“独自”的 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只”。 (12)天 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13)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
古代汉语常 识之副词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 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 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 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重点难点】 “少、稍、颇、但、第,弟、 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 “不”和 “弗”用法的差异 “表敬副词”概念 “请”古今用法的差异
2. 表现在。“方”、“正”、“鼎” 方: 主要表示现在时。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 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 察 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史记· 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 已拿着刀和砧板,我们已象等着被刀切的 鱼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