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 副词
1.过去时间
• 一般过去时:向,尝、曾
★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庄子·庚桑楚)
★鄉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 ★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 同,臣奚忧焉。(列子·力命) ★良嘗閒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史记·留侯世家)
★俎豆之事,则嘗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 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语集解·序)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
子·劝学)
• 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愈弱。(荀
子·议兵)
•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
子·非攻)
• 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吕氏春秋·尽数) • 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史记·魏其武安侯
列传)
A.稍、少
副 词
▲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 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 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分。 ▲基本功能:修饰谓语(动、形),作状语。
★吕叔湘《文言虚词》将代词、副词归为虚词。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将
代词、副词归为半实半虚的词。
▲副词的性质归属
• 现在完成时:既、已、业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 涉江) ★既克,公问其故。(左· 庄10)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 留侯世家)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 微子)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商君书· 靳令)
★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史记· 司马相如列
传)
• 既:位于句首
过去或归为虚词(不像名词、动词那样能充当主、
谓、宾、定语,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现在一般认为是实词(能够作状语、补语) 或有将部分划为虚词(因为副词的特殊性,某些 语法特征介于虚实之间) 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王力等)(不管归属何类,
重要的是对其特征、用法的分析) 分类界限的模糊性,实际功能特点的特殊性。
▲分类(8类) •1.程度副词 •2.范围副词 •3.时间副词 •4.情态副词 •5.语气副词 •6.否定副词 •7.指代性副词 •8.谦敬副词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嘗君列传)
• 尝→【汉代】→曾
• 曾
★萧何曾作沛中吏。(李白.猛虎行)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晁错列
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 一、时间副词,“曾经”(汉以前多用“尝”);
• 二、语气副词,zēnɡ,“居然”、“竟然”。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尽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子第去,勿忧我。(明史·贺逢圣传)
2.速度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
羽本纪) (逐渐)
★年齿渐长。(白居易.与元九书)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吕览·察今)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小竹楼记)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史
记·留侯世家)
★郭南门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韩非子·内储
说上)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A.但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纪)(长时间)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天
瑞)
5.最终时间
•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史
记· 廉蔺列传)
•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 尽心
下)
• (义帝)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史
记· 高祖本纪)
•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 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史
(木兰辞)
• 但愿如此 只(≠转折连词)
现代汉语“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的 “但”主要是范围副词,表示限制(“只”、 “仅仅”)。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 此”等词中还保留着此用法。
B.仅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 •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韩非子·内储说上)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
(江淹.别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短时间)(陶渊明.
桃花源记)
★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史记·扁
鹊仓公列传)(短时间)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长时间)(史记·高祖本纪) ★楚左尹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
• 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 •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 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 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 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 • 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魏泰.东轩笔记)
方式:俱、并、共,间、微、窃,弟
速度:遽、卒、暂、立、即,稍、渐
频率:数、累、亟、屡、仍,复
1.方式:
★欲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贤者与民並耕而食。(孟子·滕文公上)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
语)
★良亡,閒行归汉王。(史记·留侯世家) ★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偷偷)(史记·廉蔺列传)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偷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 1.表总括(范围大的): ▲皆、悉、尽、毕、咸、并、举、具/俱、率 ——都、全 ▲凡、共 ——总、共 2.表限制(范围小的): ▲但/亶、徒、特、直、第(弟)、仅、止 ——仅、只
★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元)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2)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孟子·告子下) ★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已。(白居
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诗·正月)
• 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鲁问)
•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战国策·燕策)
•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韩非子·和氏)
•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
(一)程度副词:
☆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
理活动动词 (1)较高程度:最、绝、至、极 太、特、殊、尤、良、益、甚、颇„„ ——很、非常 (2)较低程度:少、稍、略、颇、微„„ ——稍微 (3)程度加深:加、更、愈、益、滋、弥„„ ——更加
•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 卫人赏之以邑,辞。(左传·成2)
• 芮良夫曰:“„„荣公若用,周必败。”既, 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国语·周
语)
——“不久”、“很快”。承上启下,表示
(前一件事情已经结束)不久以后,基本意义 仍然是“已经”。
2.现在时间
• 现在进行时:方、适、会、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
★孟嘗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 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庞涓果夜至斫木 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洵游山者之最也。(袁枚.游武夷山记) ★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史记·高
祖本纪)
3.将来时间
• 一般将来时:行、且、将、垂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孟子·滕文公
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10)
★垂死挣扎//垂暮之年
4.间隔时间
• 一段时间的暂久
• 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10)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
羽本纪)
• 少:稍微、略微 • 稍:逐渐→稍微(唐以后) • 王力《汉语史稿》:“稍”在上古汉语中是“逐 渐”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稍微”,“稍” 具有“稍微”之意,是在唐代才产生出来的。
B.颇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 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
孙通列传)
一是表示程度高——“很” 二是表示程度浅——“稍微”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 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 暂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说文)
☆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能片刻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庾信.镜
赋)
• 突然→短暂
3.频率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史记·项羽
本纪)
★久已,吾不復梦见周公矣。(论语·述而)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周语) ★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战国策·赵策) ★大将军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列传) ★ (姜氏)亟请于武公。(左传·隐元) ★时不可兮骤得。(屈原.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