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下第12课《词四首》PPT课件

九下第12课《词四首》PPT课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 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 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 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 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合作探究
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揭示了将士们的 什么心理?
直抒胸臆。 揭示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 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因家国未定、功 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合作探究
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 万里”的妙处。
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 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 解乡愁,却因遥远的家乡还不知归途,而乡 愁更浓。
天冷,声杂,城孤。
合作探究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 情景?有何作用?我们曾经学过的两句诗 与之意境相似?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 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 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 特殊背景,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 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 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言外之意是说:我即使年事已高, 又有什么关系呢?
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合作探究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 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 那样重用自己。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 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 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 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既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更多流露 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导入新课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角连声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 留恋的情,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3)《渔家傲·秋思》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 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是:___ __人__不__寐__,__将__军__白__发__征__夫__泪____。
课堂检测
2、下列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 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 “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 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 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 的苦闷。 D. 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 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 杂、厚重的情绪。
字音字形
塞下(sài) 燕然(yān) 羌管(qiāng)
浊酒(zhuó) 未勒(lè) 寐(mèi)
朗读节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板书设计
秋 秋来 雁去 无留意 肃杀寂寞 边声 落日 孤城闭
思家
渔家傲·秋思
爱国

一杯 万里 归无计 羌管 秋霜 征夫泪
苍凉悲壮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边塞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貂(diāo) 冈(gāng) 酣(hān) 遣(qiǎn)
停顿节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 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合作探究
主旨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 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 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 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 国之情。
写作特色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词的上阕主要写边塞秋景的萧瑟。在词人的 笔下,既有所见之景——千嶂、孤城、长烟、落 日,又有所闻之声——号角、边声。这些所见所 闻被词人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 战地风光图,触目无比萧瑟荒凉。
合作探究
从描写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羌 管悠悠霜满地”。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 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 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 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说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想起千里之 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将军和征夫 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表现了守边 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 怀。
写作特色
下阕从人物的行为和心情写起,“浊酒 一杯”写行为,“家万里”自然是写思乡, 但一杯浊酒如何消得了乡愁?接着词人再用 “悠悠”的笛声与满地的浓霜来渲染边塞的 悲凉气氛,加重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思乡 却不能归,因为“燕然未勒”。将军壮志难 酬,壮士归乡无计,词的情调自然是无比的 凄凉悲壮。
课堂小结
酒酣之后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两鬓稍白, 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 用我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 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整体把握
熟读成诵,思考:应以怎样的语调和气 势读这首词?
高亢昂扬的语调,豪迈奔放的气势。
整体把握
分别给词的上阕、下阕起个小标题。
合作探究
“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狂”统领全篇,是全词的核心,抒 写了词人胸中的雄健豪放之气。
合作探究
“左牵黄,右擎苍”使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借代、对偶。
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 有什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
特点: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合作探究
古人用词往往一字传神,说说“千骑卷 平冈”的“卷”字妙在何处。
疏通文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 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 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 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狩猎人数之 多,速度之快,描绘了出猎的壮观情景, 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合作探究
下阕哪句话是紧承上阕而写的?理由 是什么?
“酒酣胸胆尚开张。”此句话紧承 上阕“亲射虎,看孙郎”而写,依然体 现了作者心胸开阔,豪情万丈的情怀。 “鬓微霜,又何妨”便是很好注解。
合作探究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 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 以来柔媚的词风。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 风味”而颇为得意。
题目解说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今山 东诸城。出猎,外出打猎。
题目交代了词作的主要内容及写作 缘起。
字音字形
擎(qíng) 裘(qiú) 鬓(bìn) 妨(fáng)
《渔家傲·秋思》通过描写艰苦的守卫边 疆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意境开 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作者忧国与思乡之情 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乡。
这首词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思乡 情结,更可感受到范仲淹的忧国爱国情怀,再 次领悟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王维《使至塞上》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课堂检测
1、按要求填空。 (1)《渔家傲·秋思》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的一句是:_塞__下__秋__来__ ___风__景__异___。 (2)《渔家傲·秋思》中直抒胸臆,表现战士 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是:_浊__酒__一__杯__家__万__里__,__燕__然__未__勒__归__无__计____。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
迁为密州知州。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刚四十岁。他 是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 至这北方边郡的。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 打猎时所作。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曾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 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 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上阕:太守出猎图。 下阕:太守杀敌图。
合作探究
这首词作中哪一个字总括了全词?
“狂”。
合作探究
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1)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 帽貂裘; (2)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 虎、挽雕弓、射天狼; (3)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 张; (4)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 西北望、射天狼都体现为国御敌、报效国家 的志向。
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 人忧国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上阕
《渔家傲·秋思》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 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塞下秋景。
“异”。
合作探究
“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 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