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此制度 ( )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2. 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3.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p4. ly:Calibri; font-size:10.5pt"> 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5.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材料体现了朱熹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6.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7.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 ( )A.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 B.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C.社会性质得到了改变 D.改朝换代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8.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 )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 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9.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人中国。
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人中国 B.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10.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
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11. 以下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
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p13. ly:宋体; font-size:10.5pt">选项材料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C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14.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 B.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C.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15. 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人工业文明时代16.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导致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第三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 .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新经济”出现,美国经济高速发展D.“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7.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C.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18. 《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
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
”该论述 ( )A.肯定了马克思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B.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原因C.阐释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产生的原因D.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19. 下表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表 186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p20. ly:宋体; font-size:10.5pt">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1861—1873 3.3(1851—1873年) 5.0 — 3.8 1874—1890 1.7 5.2 12.1(1870—1890年)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A.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成型 B.英法两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C.垄断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1.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该决议 ( )A.在实践中未得到贯彻执行 B.主要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困难C.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22. 与1928年相比,1932年法国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下降,最多达到百分之六十四;但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结果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
这主要表明法国 (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效果极差 B.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危机C.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尚未采取贸易保护措施23. 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可见,美国 ( )A.丢掉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 B.认识到与世界合作的重要C.认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D.不得不放弃霸权主义政策24.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该观点 ( )A.论证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强大B.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C.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的态度D.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25.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表示,《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是读者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好人口,“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
它将你带进普通人的世界,更弥足珍贵的是,用不了多少年,随着这些亲历者的离世,我们就更无法去了解这段历史了。
”下列著作与该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 )二、综合题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l2月在议会的演说材料二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
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
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终于使法德两国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