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 体现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分权主张B . 主张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C . 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D . 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民主启蒙思想2. (2分) (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乘交趾,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 .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 .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 (2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中) 论及古代某机构的设置,某学者指出,(它)“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
该机构是()A . 刺史B . 中书省C . 内阁D . 军机处4. (2分) (2016高二上·河北月考)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A . 封建王朝的更替B . 国家危难与整个民族的沦亡C . 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D . 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5. (2分) (2017高一下·扶余期末) 下面对图中反映的五种经济形态的最终归宿分析不正确的是()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曲线图A . 新中国对⑤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B . 中日甲午战争宣告②最终破产C . ④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D .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加速了①的解体6. (2分)下图文字是1916年秋天孙中山在海宁观潮为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的题词。
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依据题词中的信念,与时俱进的主要活动是()A . 发动辛亥革命B . 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C .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D . 提出新三民主义7. (2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由此可以推知()A .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B .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C .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D .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8. (2分)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
这()A .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B . 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C . 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D . 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9. (2分) (2017高一上·大连期中) 一个雅典公民,他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情是()A . 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B . 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述C . 他可以和他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D . 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10. (2分) (2019高一下·驻马店月考)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美国崛起共同的核心因素是()A . 两国引领了世界技术革命的潮流B . 两国制度的变革为崛起提供条件C . 工业革命奠定了崛起的物质基础D . 两国著名思想家为人类解决疑惑11. (2分)(2017·中山模拟)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 . 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 . 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C .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 . 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12. (2分)(2020·海南模拟) 有学者指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欧洲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拨款,达到了它预期的政治目的。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马歇尔计划()A .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B . 导致了欧洲对峙的出现C . 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D . 推动了美国的霸权进程二、综合题 (共5题;共75分)13. (20分) (2016高一上·钦州港月考) (图文探究题)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死后,子成王诵继位。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之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管叔和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
经过三年苦战,周公才平定叛乱。
平叛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见下图),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中国对列祖列宗的膜拜,从夏商周三代就开始了。
材料三见下图[探究主题]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深化对分封制、宗法制的认识,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能力层次: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探究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通过材料二你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通过材料三你可以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些信息?(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4. (5分) (2017高三上·重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
15. (25分) (2015高一上·淄博期中)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探究问题二:古代雅典的政治文明材料三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材料四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
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
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
……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
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
(4)概括材料四中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16. (10分)(2012·海南)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救收拴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17. (15分)(2019·范县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打破了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原有平衡,形成了新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明朝设计了以内阁为中心的辅政机构,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体现了明显的中央决策以及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
官僚集团的构成更为平民化,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形成了绅士阶层。
明朝的官僚士大夫自我意识和政治人格渐趋成熟,面对皇权的高压,一部分士大夫官僚在抗争中表现出较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独立意识。
明朝的宦官问题也很突出,但在维护皇权问题上,明朝对宦官的控制基本士是成功的。
﹣﹣摘编自吴俊《<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材料二美国的“政党分赃制”开创于第三任总统杰斐逊(1801﹣1809年在位)上台后。
该体制下,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和功劳,而不是才干和品格。
由于党派纷争、轮流执政,政府官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执政党一上台便尽力利用掌握的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
加上党魁势力的膨胀……任人唯亲、培植政治核心小集团,致使官员行为趋于短期化。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