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3 页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历史(文)第五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 .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2. (2分) 以下各项,体现了井田制度实质的是 A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 . “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D .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 (2分) 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
A .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 .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 .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 .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4. (2分) (2020高一下·安溪月考) 清代濮院镇“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日种跨脚田”。“种跨脚田”现象在濮院镇出现的原因是( ) A . 工商业比较发达 B . 西头人多田少 C . 土地被大量兼并 D . 租佃制度日益完善 5. (2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发展迅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第 2 页 共 13 页
( ) A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 .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C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 . 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6. (2分) (2019·鹰潭模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日本的意图是( ) A . 在东北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 . 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 C . 将东北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 D . 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 7. (2分)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 .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8. (2分) (2018高二下·宁阳期末) 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A . 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 . 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 . 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 . 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9. (2分) (2017高二下·闽侯期末) 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 A . 皇帝制度 B . 司法陪审制 C . 完备法典 D . 陶片放逐法 第 3 页 共 13 页
10. (2分) (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 1883年茹费理出任法国总理,积极推行对越南和中国的扩张,后中法战争爆发。在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消息传到法国国内后,茹费理在众议院要求通过一项200亿法郎的军费预算,遭到反对党群起而抨击。最终,预算案以149票对306票告败,茹费理当即离席,内阁各部长也跟随其后,集体前往总统府递交辞呈。茹费理内阁的集体辞职( ) A . 旨在抗议众议院反对通过预算案 B . 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规定相悖 C . 说明法国奉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 D . 符合责任内阁制的一般运行机制 11. (2分) (2017高二下·宝坻期中) 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B . 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 . 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 . 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12. (2分) 1944年12月,爱因斯坦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他还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1946年5月,他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 . 倡议各国科学家不要研制原子弹 B . 宣扬自己反非正义战争的坚定立场 C . 敦促美苏结束“冷战”对峙局面 D . 促使社会认识核战争的严重后果 二、 非选择题 (共5题;共70分) 13. (15分) (2020高一下·宁河月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因其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第 4 页 共 13 页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曾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1) 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3) 依据所学知识谈谈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型的共和国”是如何在解决上述弊端的同时又避免专制政体的。 14. (10分)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上海 155 直隶、京津 455 陕西 3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西 1 广东 33 湖北 19 其他地区 3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指出材料一和二所处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前途的认识。 15. (25分) (2019高一上·蚌埠开学考)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第 5 页 共 13 页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在1898年光绪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什么? (2) 材料二中,“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 (3) 材料三中,“清末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是什么? (4)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怎样理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5) 综上所述,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16. (10分) (2019高二下·大名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许多方面看来,英美的密切和有效的合作是这次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最为显著的成就。这在1936年美国国会制订一项使这个国家不参加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的《中立法》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但到了1941年,这成了一个日益真实的情况,而到了1942年,则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了。英美两国间文化和制度的基本相同为英美战时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有力地推动这两国结合在一起,而且通过建立起真正共同的利害关系,还提供了一个文化方面的近似能够产生效果的背景。……1917年以及1941年,英国和它的盟国可能无法阻止一个胜利的德国主宰欧洲(也许从主宰欧洲走向主宰全世界)的这一前景,导致美国加入英国一边共同作战。冠冕堂皇的原则无疑起了一些作用,使美国人两次都相信介入欧洲战争是必要的,但是担心出现一个新兴的、残忍的统治世界的德国主子,肯定是一个更为有力的动机,特别是在1941年。紧接着珍珠港事件后的几星期内,孤立主义的发言人都渴望忘却和原谅过去的事情,从1940年初夏以来,当英国一连几个月显得真有被打败的可能时,美国政府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了。在军事方面,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正式的参谋会议。从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一般简称ABC-1的联合战略计划,“如果美国被迫作战”,这个计划就将付诸实施。 ——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 根据材料,概括英美走向联合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走向联合的影响。 17. (10分) (2017高三上·株洲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