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西周时期设立专门的采诗官,并建立了“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由此可见西周()A.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善B.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C.民间诗歌的蓬勃发展D.周天子强化基层管理2.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

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

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A.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C.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D.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我国首台量子计算原型机以“九章”命名。

《九章算术》中有关于“田亩”“交易”“赋税”的计算方法,对分数、开立方、二次方程等也有论述,还有负数的记载。

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B.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C.体现了统治者重视数学研究D.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下图体了不同的时期犁的形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冶铁技术的进步B.国家优一的雅动C.土地类型的不同D.精耕细作的需要6.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这()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有利于人才选拔程序的完善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7.下表所示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多次决口,据此可推知黄河决门是五代十国时期C.农耕经济繁荣的必然产物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动力8.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

王夫之的主张()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9.学者陈加麓认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一鸦片战争才认识的,由此社会产生某些变化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向近代化迈出一小步。

这里的“某些变化”()A.导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刺激了新思潮的萌发)A.中国的制造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B.中国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11.“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端,写中共党史、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写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史、写新文学史等都要从这里开头,这是毫无疑义的”。

“它”是指()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中共一大12.1928年1月,时任中共江西农委书记的方志敏,组织“农民哥名团”,创建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用暴动的方式推动根据地和游击区波浪式的扩大,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

这种革命模式重在()A.推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B.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C.动员革命队伍的战略转移D.指明创建人民军队的方向13.1946年11月,著名漫画家汪子美创作了漫画《如此互惠》。

该漫画反映出()A.美国日益依赖中国经济B.国民政府出卖国家经济主权C.解放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膨胀14.1949年11月,不法资本家哄抬米面价格,制造混乱,人民政府用调运粮棉、有序抛售物资的经济手段,平抑物价,稳定了市场。

由此可见()A.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能力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机已经成熟C.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D.平抑物价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15.美国国务院在评估某次会议时认为,周恩来在说服其他代表团相信与中国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方面,取得了成功,他用非常温和的方式,为中国进人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这次会议新中国()A.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16.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市镇人口比重从20.6%提高到26.23%。

同时,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4.07%上升到19.34%。

这反映了我国()A.城乡人口结构合理B.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7.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等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现实意义,便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等。

苏格拉底的研究()A.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B.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C.摆脱了宗教神学对人类的束缚D.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18.“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这一变化”()A.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阻断了人类文明的进程D.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19.长期以来,美国实际上存在两种民主:种是国家民主,另一种是地方民主。

美国人对第一种民主的怀疑感和冷漠感越来越深,但是对第二种民主的热情始终不渝,形成所谓的“乡镇精神”,表现为对乡镇极其迷恋、对本地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意识。

这一现象()A.实质是邦联体制的回归B.背离了民主共和的精神C.弱化了公民的国家意识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0.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 ,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 ,而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

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

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B.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近代化D.提升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21. 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威”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诞生()A.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B.激化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D.推动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22.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科学理论或技术进步成果的是()A.瓦特研制出了万能蒸汽机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C.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D.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23.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到苏联工作。

这反映出苏联()A.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国民经济B.新经济政策得到了继续贯彻C.对斯大林模式进行适时调整D.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得到消除24.《梅杜萨之夜》是法国画家籍里柯1819年创作的油画,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

画家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他们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

该作品()A.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B.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事物的“瞬间印象”C.透露出愤怒绝望悲观的复杂心理D.反映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 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先识。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

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清末的法政学堂也大多聘请日本人担任教席。

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

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

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

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

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

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