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七章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七章

中国近代文论的近代化,从形式言,外国论著的译介、专题论文的出现,思维方式的改变,理论色彩的 浓厚,都与古代文论不同。至于从文学思想、观念而言,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4)白话运动的开展。 (5)文体结构的改观。 (6)典型化原则的输入。 (7)创作方法的新识。 (8)悲剧观的确立。 (9)开创了新的中国文学史学。 (10)开始了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 6.简述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
第1页 共9页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趋势,梁启超等在文学领域内发动了一场全面的革新运动,大力引进欧 美、日本文学的新质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学,掀起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努力 寻找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这场革新运动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标志,并 规定了它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方向。 (3)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2.简述近代诗文理论批评的特点。 (1)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发展至清代已构建了相当完整的体系。近代既有主张继承传统,恪守家法,在艺术上 多作推敲和总结的一派;也有主张打破传统束缚,解放个性,面对现实,用新的时代精神来改造旧文体、创 建新格局。 (2)开创近代诗文理论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和魏源。龚自珍重在“尊情”,注重主体精神和个性解放; 魏源突出“经世”,强调客观实用,有功于世。他们虽没有形成完整的新文学观念,但对后世有启蒙意义。 (3)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表现的近代化倾向已较为明显。发展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如梁启超等,则以其一 系列“革命”为诗文理论的近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3.简述近代小说论的主要内容。 (1)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及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出现翻译小说,但总体跳不出传统范围,小说评论所用术语和方 法也几乎全是传统的。 (3)后期即戊戌变法以后,小说界革命开始,以梁启超为核心,团结了一批新小说理论的鼓吹者和创作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与之呼应。关于小说的社会功用、艺术特征、创作规律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形式上 出现了独立的论文和小说话等专门著作。对于确立我国的纯文学观念起了重要作用。 4.简述近代戏剧论的主要内容。 (1)近代戏剧理论在戏剧发展变化的浪潮中,以对京剧的改革为开端,形成了戏曲改良运动。 (2)随着话剧、电影等新兴戏曲样式的出现,近代的戏剧理论批评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3)王国维与吴梅,在总结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和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有一些戏剧批论家能用比较新颖的观点与当时的戏剧实践相结合,使剧评和演出同观众息息相关,出现 了一种新的气象。 (5)有一些学者致力于中西戏剧与戏剧理论的比较,并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付之实践,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 出了贡献。 (6)五四前后,胡适等人倡导易卜生的伦理会问题剧,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
第3页 共9页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人工创造而达于自然的。 11.简析“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于《艺概》,是刘熙载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著名观点。 (2)刘熙载既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又认为创作要把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 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情志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 (3)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 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12.简析“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艺术真实性问题的重要观点。 (2)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与“正”的结合。所谓“正”是指文合于道,有益于世。所谓“真”,一 方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创作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取决于艺术 创造的主客体两个方面。 (3)刘熙载还注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 载追求的是“神”,而非“形”。 13.简析“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 (2)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 (3)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14.简析“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 (2)他强调继承性,要求向古人学习;反对因袭模拟,泥古不化。 (3)他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反对死守传统和刻意标新。 15.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他的《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 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他从进化论的 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的。 (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 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此论主要见于他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 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 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 (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 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 16.名词解释:《饮冰室诗话》 (1)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主要记载了关于“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 (2)《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 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 (3)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 前发展、不断进步的。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 17.简析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这句话的理论内涵。 (1)此论见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 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 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 (2)梁启超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 “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 2011知识
1、近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始变萌发期和突变完成期。始变萌发期大致从鸦片战争 开始到中日甲午之战结束,突变完成期大致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 2、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3、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中的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 4、在鸦片战争期间,在诗论界独树一帜的有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射鹰”即“射英”的谐音。 5、清末四大词人是指: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 6、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 出现翻译小说;后期则以梁启超为代表,兴起了小说界革命。 7、中国传统文论的体系,是在杂文学的基础上构建的。 8、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 文论著作主要有《艺概》和《游艺约言》。 9、《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组成。 10、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辩证法精神。 11、“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是刘熙载关于创作规律中主客观关系的重要论述。 12、文学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三个方面,其中在理论 上鼓吹最力、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 1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14、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15、梁启超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16、“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具体是在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 时提到的。 17、“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 1902 年正式提出的。其理论主要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 治之关系》、《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等篇。 18、梁启超认为小说对于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 19、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 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著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 学说》、《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 曲史》等。 20、王国维是第一个以西学来作为文论框架结构的学者,他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美学观念为建立文 论体系的坐标。 21、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起源上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 22、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上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 23、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是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他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隔与不隔等。
中国近代文论在关系到接受对象、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三大方面,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有纲领性的 意义,犹如三大支柱,影响了近代文论的整体构架。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第2页 共9页
考研全程辅导专家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7.简述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 (1)白话运动的开展。由于近代文学在接受对象、文学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一些理论家从文学的普及性 和通俗性角度出发,提出了“言文合一”的主张,要求变革文学语言,甚至有人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 的口号。文学语言的变革成为近代艺术思维的突破口。 (2)文体结构的改观。在西方文学思想影响下,小说和戏曲在纯文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提高而诗歌的地位则 转而为下。 (3)典型化原则的输入。古代诗文和小说戏曲理论中都有若干关于典型化的理论,但还不够全面深入,近代 随着西方文论的传入,在王国维、鲁迅、吕思勉等人的宣扬下,文学的典型化原则也被大家所承认和接受。 (4)创作方法的新识。主要在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能结合中西文学理论, 加以交融,并上升为理论形态。 (5)悲剧观的确立。结合中西悲剧理论,确立“悲剧”的审美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理论内涵。 8.名词解释:《艺概》 (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 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2)《艺概》在思维和方法上的特色就是“概”,即以较少的文字抓住关键的问题,从杂芜的现象中择其精要, 通过概括、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获得关于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9.简述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 (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等,他在思维和方法上主要 通过概括和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2)在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上,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的主张。他认为文艺是“道”的外在表现,主张文以 载道;但他同时又认为,“道”虽不变,“艺”却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文与道是“一”与“多”的关系。体道 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人工创造而 达于自然的。 (3)在文艺创作规律上,提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主张。刘熙载既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提出 “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又认为创作要把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 情志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 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4)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上,提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观点。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 与“正”的结合。所谓“正”是指文合于道,有益于世。所谓“真”,一方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真 实性;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创作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取决于艺术创造的主客体两个方面。刘熙载还注 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载追求的是“神”, 而非“形”。 (5)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主张。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 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 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6)在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上,提出“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主张。他强调继承性,要求向古 人学习;反对因袭模拟,泥古不化。他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 创新;反对死守传统和刻意标新。 10.简析“艺者,道之形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艺术本质和特点的著名论点。 (2)他认为文艺是“道”的外在表现,主张文以载道;但他同时又认为,“道”虽不变,“艺”却是变化多端 的,所以文与道是“一”与“多”的关系。 (3)体道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