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风:民歌雅:正声颂:祭祀(三用):赋:陈述、铺叙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诗的“滋味”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细致,切指描写深刻,它要求诗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使诗歌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文采,耐人寻味,感染力强。
7、别材别趣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
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反映生活。
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提倡兴趣,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强调了诗的情感性、审美性,揭示了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规律。
8、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绝假纯真,一念之本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必须抒真情记真事;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9、性灵说: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他在《随园诗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
性灵说要求抒写真实的性情,表现个性,提倡独创;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要真实地表现各人不同的情,把真实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10.格调说:由沈德潜所倡导。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工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11、隔与不隔之说:是王国维对境界说的补充。
在创作时语言雕琢,遣词过于造作,多用典故、情感虚假、形象不鲜明的为隔。
反之,语言自然,感情真实,形象鲜明的为不隔。
隔与不隔的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
12、《诗品》:钟嵘的《诗品》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著作。
全书把自汉代到梁代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这些诗人的创作艺术风貌特色和渊源流变都进行了论述,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上品:11曹植、左思、刘琨中品:39陶潜、沈约下品:72曹操、班固13、《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对各种体裁的文章、文学作品以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了精当的评论,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简答题(重要的文学规律、文学理论、古代的文体理论等),如: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
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2.孔子文论的文学批评标准:⑴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好的作品应该把美和善相结合,使二者和谐统一。
⑵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2)、从《明诗》到《书记》20篇是文体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神思》至《总术》19篇加上《物色》共20篇为创作论。
(4)、《时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为批评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4.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
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5.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的正确批评方法。
⑴、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⑵、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⑶、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⑷、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
6.《文心雕龙》的贡献:(1)史:树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如《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通变》中表达的是:文学史是发展变化的,文学的发展变化放映生活的发展变化。
(2)内:树立了质文并重,质先于文的观念。
如《情采》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
(3)作:全面总结了创作经验。
如《神思》《体性》。
(4)方: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
如《知音》里的“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
7.试述《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2)六义说: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3)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等,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主文而谲谏”,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应委婉表达进谏之意;“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
8.李清照《词论》的文学思想《词论》是文学批评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式的词学论文。
(1)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反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和曾巩的“以文为词”。
提倡词的内容应该是娱宾遣兴,艺术上重视音律,风格上追求婉约典雅。
(2)创作方面,她提出词要高雅、典重、铺叙、故实、协乐。
9.简述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基本观点(1)主张自得,反对模拟。
“眼处心生句自神”(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
“一语天然万古新”(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
“纵横诗笔见高情”(4)主张刚健,反对纤弱。
“曹刘坐啸虎生风”(5)主张真诚,反对伪饰。
“心画心声总失真”材料分析:用古代文论知识分析实践文学现象、分析或梳理古代文论典籍中的文论思想(首先指出材料的作者,然后指出其提出了什么文论观点,并结合文学史谈谈你的理解)1.材料示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中的观点以及出处。
观点:知人论世出处:《孟子·万章下》。
解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2、材料示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的观点以及出处。
观点:诗言志出处:《尚书·尧典》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理论价值:⑴诗的认识作用⑵诗的教育作用⑶诗、乐、舞三合一3、诗缘情而绮靡:(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诗歌表达情感一定要注重形式的华美。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4、材料示例:《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