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四章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四章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1、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

2、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

其中宋濂被朱元璋推为“开国文臣之首”,高启被毛泽东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3、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

4、李东阳的《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对明初“台阁体”诗歌形成了冲击,并启发了后来的前后七子。

5、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6、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7、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8、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9、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合作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0、晚明的艾南英重弹唐宋派的旧调,而陈子龙则发挥了后七子的理论。

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13、清初对我国诗学贡献最大的是叶燮的《原诗》,《原诗》用理、事、情来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用才、胆、识、力来说明诗人从事创作的主观条件。

14、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严羽,发端于李东阳,大倡于前后七子。

15、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他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16、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性灵就是真情实感、真性情。

17、赵翼与郑燮论诗与袁枚相近,都崇尚性灵。

18、赵翼《论诗绝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特别强调创新。

19、清初散文,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大家齐名,他们论文皆宗唐宋八大家。

20、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其得名是由于它的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21、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22、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综合探讨史学与文学,提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

23、陈维崧编有《四六金针》,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对于推广骈文起了重要作用。

而提倡骈文最力的是阮元,他是清代骈文派,一名仪征派或文选派的代表人物。

24、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25、清代词学: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26、“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

27、李梦阳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28、在后七子中首先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王世贞。

29、谢榛著有《诗家直说》(一名《四溟诗话》)。

30、王世贞著有《艺苑卮言》,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认为宋诗格调不及唐诗。

3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

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习称公安三袁。

他们对明代文坛的拟古现象作了批判。

32、公安派以袁宏道为首,他字中郎,曾问学李贽。

33、袁宗道推崇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名其斋白苏斋。

著有《文论》上下篇,重点阐明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

力破贵古贱今的观念。

袁宏道则在此基础上肯定闾巷民歌的不朽价值。

34、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作《叙小修诗》,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

35、性灵说的三个特点是:露,俗,趣。

36、公安派的理论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的,但其实际创作成就却主要体现在小品文方面。

37、袁中道在前后七子与前期公安派之间,大致采取一种折衷调和的态度;提倡师法唐人,而不拘一格;直抒胸臆,而不入于俚俗。

38、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文学批评著作主要有《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这三种著作后合编为《姜斋诗话》三卷。

另有《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39、王夫之提出“诗以道情”的观点,但他主张将“性”与“情”融为一体,提出“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的新思想。

40、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由情中景,景中情。

”认为诗歌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41、“现量”本是佛家因明术语,王夫之借用作对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生成进行概括。

42、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同源于情,故称“四情”。

43、叶燮字星期,号己畦,人称横山先生,江苏吴江人,著有自成理论体系的诗话专著《原诗》。

44、叶燮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章。

45、叶燮把理、事、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

46、叶燮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而以“识”为最先,最为重要。

47、叶燮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

48、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诗论著作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后人合辑为《带经堂诗话》。

49、王渔洋在司空图“韵味说”、严羽“兴趣说”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韵说”为核心的诗歌理论。

50、王渔洋认为创作有“神韵”的诗歌的途径是:伫兴而就,笔墨精练,不著议论,象外有象。

51、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

52、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

“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53、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派“三祖”。

54、姚鼐编选有《古文辞类纂》,流传广泛。

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之说。

此说源于方苞的“义法说”。

55、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文章构成八要素,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四要素一脉相承。

其中“神、理、气、味”指艺术构思、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传达、艺术形式。

56、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理论。

他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57、浙西派直接得名龚翔麟选刻的《浙西六家词》。

理论渊源远绍宋代张炎《词源》,近则朱彝尊的老师曹溶。

58、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是朱彝尊,他与汪森合作编选《词综》,汪森的《词综序》是先期浙派的纲领性论文。

此派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而影响不绝。

59、浙西词派标举姜夔、张炎的词风。

60、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在道光时期。

61、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选《词选》,是常州派的重要范本。

62、周济晚年编选有《宋四家词选》,指明学词途径是:“问途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

”63、明清诗论家对于灵感,谢榛称为“天机”,王夫之称为“神理”,王士祯称为“兴会”。

64、姚鼐依据《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念,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刚柔以立本”的论述,参照严羽《沧浪诗话》中“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区分,提出所谓阳刚阴柔之说。

65、“雅洁”是姚鼐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

思考题1、明初诗文理论的基本内容。

(1)明初诗文理论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他们同时也是诗文创作的代表。

(2)宋濂的诗文理论其实就是明初官方的理论,他建立了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注重实际,讲究事功。

(3)刘基认为文学是情志的反映,而情志又受时代的制约;他重视古代的圣世雄伟之文,肯定怨刺之诗;在诗歌内容上,他主张反映时事,反映下层百姓的心声;在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反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以诗讽诫。

(4)高启在文学思想上重视诗歌的内容和体制、风格的多样化。

2、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

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

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3、简述“竟陵派”的主要理论。

(1)竟陵派的文学理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明代文学理论向清代文学理论过渡的痕迹。

(2)该派的代表人物是锺惺和谭元春,他们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竟陵派。

他们合作评点和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喜欢用怪字,押险韵,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表现孤僻淡漠的情怀,是晚明消极心态的反映。

4、清初诗文理论的特点(1)清初诗文与诗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家。

(2)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

(3)他们对明代以来文学领域标榜门户的陋习和摹拟剽窃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针砭。

有的对诗歌意境理论等艺术问题也作了深入的分析。

(4)清初另有一些文学家也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钱谦益等对拟古文学的批判,以及宗唐风气和强调比兴手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文风也变得活泼自由起来。

5、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容(1)翁方纲是从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的角度提出“肌理说”的。

(2)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尽管他对诗法的论述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其所谓“学”实际上就是“经术”,这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

(3)肌理说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6、简述清初的散文理论(1)清初散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三大家,其散文理论在明清之际起着重要的承传作用。

(2)他们论文都宗唐宋八大家,侯方域即为这一风气的先驱。

(3)魏禧重视文章的内容充实与独创性,反对形式摹拟,主张积理与练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