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
喻浅析]》
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
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
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
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
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
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
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
三、分
析这个世界五彩缤纷的颜色如湛蓝的天空、金色的太阳,这些颜色词源于他们的初始意。
然而,当我们把颜色词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时候,颜色词常常具有了隐喻色彩,看以下两个句子:(1)买卖黄了。
(2)前景看起来一片黑暗。
这两句中,黄和黑不再单纯表
示颜色,而具有比喻概念,“黄”表示“失败”而“黑”在第二句中预示没有希望。
尽
管这些隐喻和颜色之间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颜色词隐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红色作为一种焦点色,在感知-认知上的突显源于人类视觉器官对颜色的感知,它也是世界上
最早被人们使用的颜色。
在中国,“红色”代表尊严,爱和幸福。
婚礼即被称作“红事”。
在古代,“红”也是一种高贵的颜色,象征财富和社会地位。
诗人杜甫在唐代就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其中“朱门”指漆成红色的大门,预示里面住着有头有脸面之人。
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
“红”也常与佳人相联系。
在古代,女眷们有用红胭脂上
妆的喜好。
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
近年来的“走红”、“红人”也指受到欢迎和追捧的人。
在人的认知体验中,人们能够体察到一种颜色与一些抽象范畴中事物的非客观相似性。
下面,我们来看
另一种焦点色――黑。
它是夜之颜色,通常给人们一种恐惧感。
与黑有关的消极联想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人类对世界以及自然还知之甚少的时候。
当黑夜降临,人们对于未知便产生与生俱来的恐惧。
黑暗常常使人感到绝望与无助,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在人脑中形成一种下意识的恐惧。
而语言只是对这种下意识行为形成认知的一种体现。
在神话传说中,恶魔和鬼怪也
都是在夜间行凶,所以黑色也被认为是一种邪恶之色,如今一些歹徒组织也常被冠以黑色之名。
如“黑车”“黑帮”及“黑市”等。
“黑”预示了犯罪以及非法交易。
这些词汇意义的获得
都源自于“黑”的隐喻含义。
四、结语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
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内部机制是一种在人们概念系统中跨域的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这两个域之间的系统的和一致的类比,对理解目标域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讲,隐喻的源域为具体的范畴,而目标域是后认知的抽象范畴。
所以,隐喻不仅是根据对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模式,而且是将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转移,这种转移被称为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这种映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
它们所产生的概念隐喻(目标域)和它们的原意(始源域)有一定
的家族相似性,通过共性使它们映射在人类的大脑认知过程中,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成为人们概念中一种无意识的隐喻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于艳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N].上海
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9(5).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