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_解耦

第十章_解耦

第10章 解耦控制系统当再同一设备或装置上设置两套以上控制系统时,就要考虑系统间关联的问题。

其关联程度可通过计算各通道相对增益大小来判断。

如各通道相对增益都接近于1,则说明系统间关联较小;如相对增益于1差距较大,则说明系统间关联较为严重。

对于系统间关联比较小的情况,可以采用控制器参数整定,将各系统工作频率拉开的办法,以削弱系统间的关联的影响。

如果系统间关联非常严重,就需要考虑解耦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解耦的本质是设置一个计算装置,去抵消过程中的关联,以保证各个单回路控制系统能独立地工作。

为了便于分析,下面对2×2系统的关联及其解耦方法进行研究。

具有关联影响的2×2系统的方块图如图10—1所示。

从图10—1可看出,控制器c 1的输出p 1(s )不仅通过传递函数G 11(s )影响Y 1,而且通过交叉通道传递函数G 21(s )影响Y 2。

同样控制器c 2的输出p 2(s )不仅通过传递函数G 22(s )影响Y 2,而且通过交叉通道传递函数G 12(s )影响Y 1。

上述关系可用下述数学关系式进行表达:Y 1(s )=G 11(s )P 1(s )+G 12(s )P 2(s )(10—1) Y 2(s )=G 21(s )P 1(s )+G 22(s )P 2(s )(10—2)将上述关系式以矩阵形式表达则成:⎥⎦⎤⎢⎣⎡⎥⎦⎤⎢⎣⎡=⎥⎦⎤⎢⎣⎡)()()()()()()()(212221121121s P s P s G s G s G s G s Y s Y (10—3)或者表示成:Y (s )=G (s )P (s )(10—4)式中 Y (s )——输出向量;P (s )——控制向量;G (s )——对象传递矩阵:⎥⎦⎤⎢⎣⎡=)()()()()(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G (10—5)所谓解耦控制,就是设计一个控制系统,使之能够消除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R 1) R 2图10—1 2×2关联系统方块图而使各个系统变成相互独立的控制回路。

对于2×2系统来说,就是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能够消除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使该二系统成为相互独立的控制系统。

10.1 关联系统解耦条件由图10—1所示2×2系统方块图可以求得系统得输出为:Y(s)=G(s)G C(s)E(s)(10—6)而E(s)=R(s)—Y(s)(10—7)将式(10—7)代入式(10—6)并经整理可得:Y(s)=[I+G(s)·G C(s)]-1G(s)·G C(s)·R(s)(10—8)∵G(s)·G C(s)=G O(s)(10—9)G O(s)为系统开环传递矩阵。

因此式(10—8)可写成下面形式:Y(s)=[I+G O(s)]-1G O(s)·R(s)(10—10)设[I+G O(s)]-1G O(s)=G S(s)(10—11)G S(s)为系统闭环传递矩阵。

因此式(10—10)又可写成如下形式:Y(s)=G S(s)·R(s)(10—12)由式(10—12)可以看出,如果系统闭环传递矩阵G S(s)为对角阵,那么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关联而相互独立。

因此,关联系统的解耦条件是系统的闭环传递矩阵必须是对角阵。

如果在式(10—11)等号两边左乘[I+G O(s)],则得:G S(s)=G O(s)·[I-G O(s)] (10—13)再在式(10—13)等号两边右乘[I-G S(s)]-1,则得:G O(s)=G S(s)·[I-G S(s)]-1(10—14)由式(10—14)可以看出,如果G S(s)是对角阵,那么,G O(s)也必是对角阵。

同样,从式(10—11)也可以看出,只要保证系统开环传递矩阵G O(s)为对角阵,那么,系统的闭环递矩阵G S(s)也必为对角阵。

因此关联系统的解耦条件可以改为:系统的开环传递矩阵G O(s)必须是对角阵。

因为系统开环传递矩阵如式(10—9)所示为:G O(s)= G(s)·G C(s)式中G C(s)为控制器传递矩阵,G(s)为广义对象的传递矩阵。

由图10—1可以看出,控制器的传递矩阵G C(s)是对角阵,因此,要使G O(s)为对角阵,先决条件是广义对象的传递矩阵G(s)必须是对角阵。

因此,关联系统的解耦条件最终可归结为:广义对象的传递矩阵G(s)必须是对角阵。

具体做法是:在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增加一个解耦装置(通常称之解耦矩阵,用F(s)表示),使对象的传递矩阵与解耦装置矩阵的乘积为对角阵,即可达到解耦的目的。

2×2解耦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10—2所示。

10.2 解耦控制方案(1)理想解耦在理想解耦中,设置解耦装置矩阵为:⎥⎦⎤⎢⎣⎡=)()()()()(22211211s F s F s F s F s F (10—15)根据解耦条件,对象传递矩阵G (s )与解耦装置矩阵F (s )的乘积必须是对角阵,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①方案一设置对角阵元素为原对象传递矩阵的主对角元素。

这时按系统解耦条件可得:⎥⎦⎤⎢⎣⎡=⎥⎦⎤⎢⎣⎡∙⎥⎦⎤⎢⎣⎡)(0)()()()()()()()()(221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F s F s F s F s G s G s G s G (10—16)在式(10—16)等号两边左乘[G (s )]-1,并经整理可得:⎥⎦⎤⎢⎣⎡∙⎥⎦⎤⎢⎣⎡=⎥⎦⎤⎢⎣⎡-)(00)()()()()()()()()(2211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F s F s F s F=⎥⎥⎥⎥⎦⎤⎢⎢⎢⎢⎣⎡------)()()()()()()()()()()()()()()()()()()()()()()()(21122211221121122211211121122211221221122211221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10—17)式(10—17)即为解耦装置模型。

②方案二设置对角阵为单位阵。

这时按系统解耦条件可得:⎥⎦⎤⎢⎣⎡=⎥⎦⎤⎢⎣⎡∙⎥⎦⎤⎢⎣⎡1001)()()()()()()()(2221121122211211s F s F s F s F s G s G s G s G (10—18)在式(10—18)等号两边左乘[G (s )]-1,并经整理可得:⎥⎦⎤⎢⎣⎡∙⎥⎦⎤⎢⎣⎡=⎥⎦⎤⎢⎣⎡-1001)()()()()()()()(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F s F s F s F)R 1 ) R 2 图10—2 2×2解耦控制系统方块图=⎥⎥⎥⎥⎦⎤⎢⎢⎢⎢⎣⎡------)()()()()()()()()()()()()()()()()()()()(2112221111211222112121122211122112221122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10—19)式(10—19)也是解耦装置模型。

③方案三设置对角线元素为其他某种形式,而采用这种形式的目的,一则可以使解耦装置模型更为简化,易于实现;二则是为了改善通道的特性。

假定设置对角线元素均为[G 11(s )G 22(s )-G 12(s )G 21(s)],这时按系统解耦条件可得:⎥⎦⎤⎢⎣⎡--=⎥⎦⎤⎢⎣⎡∙⎥⎦⎤⎢⎣⎡)()()()(00)()()()()()()()()()()()(211222112112221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F s F s F s F s G s G s G s G (10—20) 在式(10—18)等号两边左乘[G (s )]-1,并经整理可得:⎥⎦⎤⎢⎣⎡--=⎥⎦⎤⎢⎣⎡)()()()()()()()(22211222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F s F s F s F (10—21)式(10—21)也是解耦装置模型。

式(10—21)也是解耦装置矩阵。

显然式(10—21)所示解耦装置模型比式(10—17)及式(10—19)所示的两种解耦装置模型要简单得多,实现起来也方使。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具体的关联系统,其解耦装置的模型不是唯一的,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关键在于对角线矩阵的设置。

当采用解耦装置后,交叉通道的相互影响被完全消除了,这时图10—2所示的系统就可以等效为如图10—3所示的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由于关联系统中引入解辊装置后,完全消除了系统间关联的响,因此。

这种解耦方法称之为完全解耦,也称理想解耦。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介绍的虽然只是2×2系统的解耦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如果系统是n ×n形式,那么,对象的传递矩阵就是n ×n 阶矩阵,这时所采用 的解耦装置矩阵也应该是n ×n阶矩阵。

同样,根据对象的传 递矩阵与解耦装置矩阵乘积为对角阵的解耦条件,就可以找 出适合于n ×n 系统的解耦装置模型。

从式(10—17)、式(10—19)及式(10—21)可以看出,解耦装置矩阵与对象的主通道及交叉通道的特性都有关。

一般来说,解耦装置的模型都是比较复杂的,用常规仪表来实现是很因难的。

如果只考虑静态解耦而不考虑动态解耦的问题,那么解耦装置的模型将简化得多。

这也就是静态解耦比动态解耦用得多的原因之一。

Y 1(s )R Y 2(s )图10—3 2×2解耦控制系统等效方块图当然,如果用计算机来实现解耦控制,那将会方便和容易得多。

(2)简化解耦完全解耦的解耦装置模型比较复杂,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出现了简化解耦的设想。

对于2×2系统来说,所谓简化解耦,就是选择一种简化解耦装置,以达到解耦的目的。

而在这种简化解耦装置模型中令F (s)的某两个元素固定为1。

条件是这两个为l 的元素不能处于同一个控制器的输出端。

显然,这样做了之后,解耦装置模型比理想解耦装置模型简单多了,因而实现起来也较为容易。

需要指出的是,对应于2×2系统的简化解耦装置模型也并不是唯一的,它也有持好种不同的组合形式。

对于图10—2所示解耦控制系统,如改用简化解耦,解耦装置模型可以有下面四种不同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