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实验学校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上海市实验学校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2),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3)《终南山》中,运用远景描绘山势的一联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李的作品缺乏原创性,他想找一句名言提醒自己,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2分)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D.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有些哲学著作,,,,。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①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②它们还是不够明晰③像孟子的和荀子的④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②④①D.③①④②1.(1)欲辨已忘言(2)想佳人妆楼顒望(3)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2.(1)C (2)D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姜鹏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
事实却并非如此。
②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
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
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你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
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这也就意味着杜甫事实上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出现过,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
③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
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当然不是司马光的疏忽。
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1双峰。
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
④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表,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
⑥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
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
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
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所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
但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
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⑦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
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
司与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赋》,也符合这个标准。
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⑧当然,作为“史学双壁”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
《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
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
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
也正因为这样,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这也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A】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B】笔下的历史。
⑨《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
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有删改)3.第③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2分)4.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是和(各填四字)。
(2分)5.对第⑧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的批评。
B.“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
C.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
D.从政治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溺于精彩离奇的故事。
6.第⑧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
(2分)7.本文说理充分,体现了学术论证的严谨性。
请从论证方法角度简析第②段的说理效果。
(4分)8.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B】屈原《国殇》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猪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灵、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
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
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
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
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尘的眼睛和心灵。
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
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
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
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
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
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
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⑯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
”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
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
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
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