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希腊政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自然政治观与整体正义价值观。
第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第四,公民的政治视角。
2.柏拉图“哲学王”思想及其意义?柏拉图:重点为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家当王),《理想国》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
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征?城邦的本质(一)溯源法: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二)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公民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公民平等→城邦民主政体研究(一)政体的界定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二)区分政体的标准●政府的目的●掌权者人数(三)具体划分六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四)政体的特性与基础对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扬弃把研究重心转向现实城邦的经验的和历史性的描述与分析。
(一)温和的整体主义承认整体主义,但保留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因素(二)批判柏拉图●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三)近代个人主义的源头●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权利与价值●冲淡和稀释整体主义民主与法治思想(一)民主的依据●集体智慧优●“集体性能”强●公民参与利于城邦稳定(二)理想的民主政治●中庸原则●混合政体●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三)法治的两层内涵●已成立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有法必依●人们所服从的法律是良法:有法可依(四)法治的优越性●法律由多数人制定,体现多数人智慧●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4.奥古斯丁双城论的内容及意义?他把世界区分为“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地上之城为自己自豪,天上之城为主自豪。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的区分。
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
不过,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
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
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意义: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5.简述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特征:☉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国家角色一降再降☉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政治理论的荒原形成的原因:P73(1)5-10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由于教会的神职人员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内是唯一受过教育的人,整个文化领域都被他们掌控,因此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表现出万流归宗的特征。
(2)5-10世纪的西欧,政治发展水平极低,政治权力和政治机构的社会控制功能几乎被降到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
而基督教的统治又进一步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3)入住西欧的日耳曼人没有公共权力观念,也没有能力建立系统的权力组织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
中世纪盛行的封建主义以“封地”的分封和占有为基础,它在国王与臣民间建立起以相互忠诚和互相保护这一双重承诺为前提的个人之间的联系,它以契约为保障,从而把国家权力化作私人性质的忠诚与保护关系,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由于这个时期整个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所以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这个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许多创新,但没有升华为理论形态。
6.马基雅维利的基本政治思想及其历史贡献?(一)权力政治观●人性恶●国家产生根源●决定国家兴衰●统治权是国家根本问题:夺取与保持权力,领土统一与权力集中●法律与军队是统治权的基础●政治与道德分离(二)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赞赏罗马共和政体●君主专制是最现实政体:意大利●只是临时措施:最终还要共和制(三)君主的统治方法,好比医术●不受道德约束:看似道德就好●采用各种手段实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应使人们恐惧,而不是爱:p101●随时抛弃承诺:不为所累英勇果断,铲除异己;人性和兽性,狮子与狐狸历史贡献: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本原则,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代表作《君主论》。
7.布丹的主权论的基本内容及理论意义?主权理论○主权是国家的本质○主权具有绝对性和永久性○立法权最为重要○主权之上有神法和自然法○主权不得侵犯财产权第一次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提出和使用主权概念来标示国家的性质,为近代西方国家主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格老秀斯的自然论理论胡果·格老秀斯(1583—1645)是历代国际法的奠基人,近代自然法的创始人之一,近代法奠基人,开创了“论证体系”时代,主权学说的发展者,最早提出人权原则,是自然学摆脱了神学,成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代表作有《论海上自由》《战争和平法》自然学说:格老秀斯是最早对自然法进行新的解释的思想家,他对自然法理论的改造首先是把自然法和宗教神学分离。
①理性与意志是法的基础,从人的理性出发从新考察最为国家与法律基础的自然法,他认为自然法的基础存在于人性中。
②自然法源自理性,高于神法,他坚持认为自然法不依从于上帝,而是以人类自己的本性为基础。
③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自然权利观念是格老秀斯自然法学说的重要内容。
格老秀斯把资产阶级所要求的自由和私有财产归结为自然法的内容,并说成一种自然的权利的主张,表明他的自然法的学说有近代的特色霍布斯的政治思想霍布斯(1588—1619)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明者。
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现代人之父“,是借助几何学建立政治学体系的第一人,主要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
利己主义是霍布斯全部政治思想的基础。
对于主权学说的阐述中,提出了专制主义主张,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也是霍布斯政治思想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利维坦》于1651年出版,这使霍布斯的政治学说更加系统化。
《利维坦》的出版激怒了流亡的亡党分子,和法国天主教会。
利维坦:英国作家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干,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
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
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黑体是书本上的)政治思想:一、关于国家学说①自我保存,利己主义是基础②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基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而相互斗争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利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上海自己的猜忌,对名誉的追求。
③自然法引导人们行为:人的理性。
他认为人们按照自然法的原则来做,便可以实现和平幸福的生活④霍布斯把国家看成是有契约产生:权利的转让。
并认为,人们转让或放弃他们的权利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这是人们立约的宗旨。
⑤国家是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主权者。
主权国家的本质。
二、主权学说:专制主义①主权强大而广泛,凡与公共和平,安全有关的一切实物都属于主权内容。
②主权具有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三、政体理论①根据主权的归属,将国家分为三种整体形势: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②认为三种政体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权利行使的方式不同,保卫和平和安全的便利程度不同。
③反对法治,拒绝分权。
④极端的专制主义四、任命的权利和主权者的义务①首先必须遵循法律②首次倡导经济自由③自我保存是基本权利④主权者的义务:保护好政治权利,维护好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依靠法律和平等原则统治洛克的基本政治思想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
代表作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他在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对美法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西方政治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论》,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政府论》:J.洛克的政治著作。
1690年出版。
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对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
全书分上、下2篇,上篇撰于1681年,作者逐条批驳了保皇派思想家R.菲尔默宣扬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说。
下篇撰于1689年,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
洛克用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阐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政府论》为在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后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政治思想:一、自然权利理论①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不是战争状态,而是自由和平状态。
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享有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等天赋权利。
生命自由财产不可剥夺让与。
②财产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其他权利都以财产权为基础。
③个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二、政府的起源和目的政府由契约产生:避免自然状态中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