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一)导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区别:实证研究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物的验证来概括和说明已有的结论是否正确。
而规范研究则是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问题。
主要特点是在进行分析以前,要先确定相应的准则,然后再依据这些准则来分析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
(二)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洞穴喻、理念论、哲人王思想及政体分类学说洞穴喻——这个比喻更为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情况,灵魂从可见世界攀升到可知世界的艰苦历程,以及摆脱意见桎梏而上升到知识之境的灵魂返回日常生活时可能的遭遇。
理念论: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所有物体不过是理念所生发(emit)出的表象。
理念世界永恒不变,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理念比任何世俗的、物质的或者约定俗成的目标更高级。
感性经验只能提供被歪曲和败坏了的关于现实的看法;而知道理念的人则认识到真正的本性、本质、物体和事件的理想形态或自然模式。
哲人王思想:将哲学家和统治者两种行为统一到哲人王这一角色。
而将哲人王是为理想国的最高统治着。
政体分类学说:统治者内部矛盾与城邦公民品质堕落相互促进。
“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性,就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政制。
”一、理想政体:贤人/王政/贵族政体——智慧。
二、荣誉政体:重视勇气、荣誉和战争的附属者们取代哲学家而掌权。
克里特、斯巴达。
——荣誉。
三、寡头政体:寡头们贪财、恐惧,控制政府,注重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财富。
——财富。
四、民主政体:所有人都能参与政府治理,并优先考虑人数居多的穷人的要求。
导致无政府、混乱。
——自由。
五、僭主政体:强人被呼唤以恢复秩序,很快暴露出暴君面目。
是哲学家的对立面,是受过教育、但被扭曲的天才,把国家带向最糟糕的境地。
——专制。
⏹亚里斯多德政体分类学说、「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依据政权的宗旨和政权形态将政体分为两大类六种政体:多少而划分的社会阶级才是政权的基础:寡头政体实质是富人的统治,平民政体是穷人的统治。
⏹波利比乌斯及其政体循环、混合政体学说波利比乌斯(Polybius, 200?-118B.C. 希腊阿卡迪亚)40卷本的《历史》是关于罗马政治制度的最早研究成果。
详细记述了220-146B.C.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同时参照古希腊的历史,论述了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
——虽然研究对象是罗马共和国历史,但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希腊式的。
——他发现,之所以在希腊诸邦纷纷走向衰落的同时,罗马却不断壮大且向外扩张,根本原因在于罗马共和国采用了混合政体。
政体循环论:历史中存在一种发展与衰败的必然法则。
任何纯粹的政体都内在地包含自身的对立面,会以特定方式蜕化变质。
君主制-独裁;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政体(无序、暴力)。
若没有其他政体因素的平衡与制约,单一政体很快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六种政体前后相继依次更替:君主-暴君-贵族-寡头-民主-暴民。
混合政体理论:罗马之所以能跳出这一被动的循环,是因为执政官、元老院、民众大会分别体现了三种政体,同时,三种力量相互制约,防止了各种纯粹政体自然衰败的倾向。
“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种原则过分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
”三种要素得到“精确地调整并出于恰好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强盛。
⏹西塞罗的政治思想1.继承了波利比乌斯政体循环和混合政体理论,认为罗马共和国盛期,混合政体之所以能够有效运作,归功于罗马贵族和元老院的杰出作用,以及公民对贵族和传统习俗的服从。
对共和理念有更深入的探讨,认为捍卫共和国是个人的最高义务。
2. 阐发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说。
3. 根据自然法,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罗马法的影响(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牢固确立了法治观念。
2.对自然法的发展促使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理念的产生。
3.由一般维护社会秩序功能转向保障个人权利。
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划出明确界限(对比古希腊)。
近代思想家从“权利”发展到“人权”。
4.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权利思维方式。
“法学的论证成为政治推论的普遍方法”,它追问的是,政治权力的基础;占有和行使权力的依据。
(凭什么你统治我?)(三)中世纪政治思想⏹阿奎那的法律体系永恒法——神的理性本身。
是上帝为宇宙制定的计划,影响包括非理性生物在内的一切事物。
神圣法——神的成文法,《圣经》,适用于宗教和教会问题,人们通过信仰和启示得以领会。
神圣法是“上帝恩赐的一份礼物,而不是自然理性的发现”。
自然法——铭刻在人类心灵上的永恒法,“神的法律在人类理性中的反映”,是人类行为的“规则和尺度”,指导人们如何统治和被统治。
人定法——“对自然法的确认”,是为人类社会设计的法律,从自然法派生而来,必须遵循自然法。
进一步分为万民法和市民法。
⏹路德「因信称义、不事功行」及新教改革思想“因信得救,不靠功行”是新教改革运动的基本信条。
——路德认为人的理性是精神信仰的唯一根据,从而抽空了教会在这一问题上设置的种种思想钳制和清规戒律的基础。
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真正的基督徒,首先应该做到内心信仰上帝;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智去解释《圣经》;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对《圣经》的解释强加给别人。
人因理性在精神领域成为自由的、平等的成员。
——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真正的信仰,无论靠什么功行都不能获得释罪、自由和圣洁,成为上帝的儿女。
如果没有内心信仰,只强调外在善行,只会造就伪君子,造成社会的普遍虚伪。
思想:1、关于救赎:教皇无权实施教会法规定的处罚之外的惩罚;人们并不总能确定自己会得到救赎;教皇对特定事物的权力与别的主教并无分别。
2、对教会的主要指控:1)关于教会控制政治权威的权力;(2)关于教皇在解释《圣经》文本含义上的唯一权威地位和教皇不谬性;(3)关于只有教皇才能召集会议解决或探讨教会问题,如教义问题。
3. 建立民族教会。
4. 对统治者的消极服从与抵抗。
⏹加尔文的预定论及其宗教改革思想预定论:——否定罗马教廷宣传的救赎理论。
将一切看作上帝的安排和命令,“宇宙无一事不是上帝所预定的”。
上帝的预定是上帝永恒的旨意,永远不会改变。
——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决定了谁将得到拯救,谁将受到摒弃;人的不同命运,是上帝的拣选,不依个人的善恶功罪为转移,上帝的恩典也不依任何条件为转移。
——虽然一切都是上帝预定的,但教徒在现世应该勤奋工作;个人的功德虽然不能改变神的预定,但人的成功使他确知自己是上帝要拣选的人,可以驱散获救上的疑惑。
成功自是恩典的表现。
思想:1.预定论;2.教会权力:——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神权政治,亦即一种由牧师和贵族结成联盟所实施的寡头统治;在这种统治中,民众被完全排斥在外,这种统治是没有自由的、压制的、反动的。
3.消极服从的义务(从最初的形式看,加尔文教派不仅包括对反抗的谴责,而且也全然不具自由主义、立宪主义或代议制原则的倾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
(四)近代政治思想⏹霍布斯《利维坦》及其政治思想《利维坦》:英国作家霍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论人类;论国家;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论黑暗王国)。
以怪兽命名书名,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
思想:1.关于人性:人性的两项原则是欲望和理性。
2.自然权利与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有权利用一切手段追求欲望的满足。
人对每一种事物都具有权利,甚至对彼此的身体也具有权利。
——由于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大体相等,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说是安全的,而且只要没有国家政权来调整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所处的状态便是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3.社会状态与“人造人”/人造物: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意图:创建国家.4.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让渡的、永恒的。
5.国法与臣民自由:众人联合成国家,一方面,让渡出有害于和平共存的那些权利,具有服从主权者,服从国家意志——法律——的义务;另一方面,人们将自身置于“人为的锁链”之中,目的在于和平与共同防御,并在此之下享受另一种自由——“臣民的自由”。
⏹洛克财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和同意学说财产权理论:1.财产权是最基本的自然权利,是一切自然权利的典型。
——财产是每个个人以其自身带给社会的一种权利,正如他给社会提供其自身的体力一样。
因此,社会并未创制财产权,而且除了在一定限度内,否则社会也不可能以正当的方式去调整它,因为社会和政府存在的目的至少部分地是为了保护先已存在的私有财产权。
2. 财产权基于劳动:——“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
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是正当地属于他的。
——“劳动的财产权胜过土地的公有状态”,“在绝大多数东西中,百分之九十九全然归之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价值。
契约理论:人类从原初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须订立有关权利让渡的、双方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原始契约”;签订这一有限的政治契约时,人们让渡的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可以做他认为合适的任何事的权力”和“处罚违反自然法的罪行的权力”,将这些权力以“信托”的方式交给政府之后,他们仍保留着判决它是否被正当运用的权利。
如果统治者不能达到人民当初建立它的目的——即为人民谋福利,那么人民有权反抗政府,重新得到自己的权力和自由,重返自然状态。
同意学说:洛克在其《政府论(下篇)》中提出自己的主张:人生而自由,只有通过他们的同意才能建立一个合法政治权力。
同意是论证政治社会的起源和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柯克的普通法思想;柯克坚持普通法原则,维护普通法一方面在英国各种法律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在政治权力机构范围之内的最高权威。
在柯克看来,——英国普通法是民族性的、是古老的、是非制定性的;——与自然法要求的自然理性不同,它要求专属于普通法学家阶层的理性,是普通法从业者们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艺理性;——普通法不仅拥有高于国王、而且拥有高于议会的至高地位和权威。
普通法与罗马法的对比共同点在于法律的统一性。
区别:一、普通法是不成文的,判例和年鉴构成其文字记载的主要部分;罗马法随着其理论的系统化和演绎逻辑推理的发展,自然而然出现了法典,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二、普通法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由实际操作的律师和法官去运用;罗马法则是理论深厚的法学家努力研究的结果,代表着高等学府中根据理性主义精神,用演绎法和分类法追求各种观念和逻辑原则的传统,实践中的罗马法带有强烈的绝对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