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其规律

•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 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补充:道德行为
一、特点
A、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知情意行不能截然分开,当产生 道德认识的时候必然伴随着道德情感。

维知派的动机论:强调道德认识

行为派的习惯论:强调道德行为

B、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
体现,是社会道德的逐步反映。

C、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
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的发展虽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
还要受心理规律的制约,品德具有一定的共性,
• 4、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同化、顺应、守恒、平衡)他发 现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发展几乎是一致的。
• A、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他律道德:受自身价值标准以外的重要他人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自律道德:受自身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
• B、人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即行为的效果到行为的动机
• B、具有顺序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个 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
• C、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道德的时候,不 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必然顺序,而要根据实际情 况来培养。
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 展过程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价值 取向
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 (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概念——道德评 价——道德信念
•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 • 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
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 概括: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 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 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 态度定势影响着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接受多少教育者所输 入的道德信息。
(二)道德情感
• 含义: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 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 一种情感。
• 内容:有自尊感、羞耻感、责任感…… • 形式:有直觉的、形象性的、论理性的道德情感 • 道德情感的发生:知觉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理解他
• 3、培养
• A、美德袋的教育模式:由教育者先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 中挑出某些被认为是重要的行为规范,由教育者教给受教 育者,最终使个体形成高尚的道德价值观。
• 理论假设:教育者要清楚的知道所要传授的美德;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权威,可以向学生灌输各种美德;只要 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就会接受,而且所接受的正是教育 者所灌输的。
• B、社会化:道德完成的一个主要过程,我们要知道所 处的社会或者所处的群体对我们的期待,并自觉地以社会 或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包括政治社会化,性别 角色化,道德社会化。

再社会化:主动:从中国到美国,从乡村到城市的
入乡随俗。被动:改造罪犯
• 3、检测
• 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柯尔伯格),俄国做过一实验,考 察儿童的利他主义行为,结论是儿童的利他行为和年龄成 正相关。心理学家最常采用编故事,创设两难情境,让被 试做出选择,从中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 结论:青少年的移情体验和他行为成正相关
• 4、如何培养: • 注意个体早期的道德情感教育,尤其是同情心教育; • 知情结合; • 通过美育陶冶; • 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 在活动中以境育情,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
(三)道德价值取向
• 1、道德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 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移的各种道德规范 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来源于道德需要。
•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此处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 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 • 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 • 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基本问题
• 需要:源泉 • 动机:内在动力 • 认知:开端 • 情感:催化剂 • 信念:航标灯 • 意志:调控器 • 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到公道的公正。明白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 在13岁后,追求公平时还想到道义、人道主义的公平,有同情、怜惜 之心。
• 5、建立个体良好的态度定势
• 态度定势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对所面临的人和事具有某 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又比较执著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心倾 向,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 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 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 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 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
心理子系统
认知
情感
意志
信念
思想
精神、意识、 认识的一部分 ,而不是它的 全部,它不仅 包括一部分理 性认识,而且 还包括许多逼 近理性认识过 程中的感性认 识,甚至片面 认识
政治观 世界观 人生观 道德观
重要地位:
A、核心要素 B、社会内容 C、决定着思 想品德的性 质和方向
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 和。 • 品德: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 些稳定的人格倾向,但人格所包含的并不都是品德。
• 2、区别:

A、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个体现象。某些优秀人物的品德成
为社会典范而存在,可以流芳千古,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一般人
是做不到的。
• 2、形成:选择,赞赏,行动 • 道德价值指征是有稳定的,易变的,道德价值取向不等于价值观,更
多的是行动,包括价值评价、动机、理想等,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 道德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取向,但两者并不相等,价值观具 有稳定性,可改变价值取向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呈多样性,价值观更 复杂。但有时会有相分离的情况,在实践行动中,会修正改变原有的 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其规 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 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 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 总和。
• (一)品德和道德 • 1、定义 • 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协调个人
• 这种模式的方法主要是谆谆教诲式的传授和讲授,再辅之 以榜样。
• 缺点:没有处理好知识性的概念接受和价值性的概念接受 。
• 优点:提供给学生认知信息。
• B、道德价值观澄清
• 理论假设:文化是多元的,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定的道 德价值准则,道德教育任务就是要掌握所属文化的道德准 则。价值来源于经验,因为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 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经验,所以价值是相对的,不能传 授的,教师的功能就是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自己去辨析 ,判断。
儿童身上常见,成人身上难以预料。 • 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为了遵从社会传统的习俗,集体的决策,受权
威人物影响产生,不是自己的主张。 • 良心主义的行为:以内心是否感到内疚,惭愧为特点,不受外力影响
产生,是内心激发。 • 理性的利他主义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利他的行为。
• 3、产生过程:产生包括复杂的心理成分,有认知,情感 等。
– 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 确定目标; –准,总体最优标准,最优损益平均值标准)
•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
– 传导观念,提高受教育者认知; – 引导受教育者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重
视情感和信念的培养;提出行动要求并促使内化;指导选择行为 方式;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和习惯)
• 3、反馈检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联系,对个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 为,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更好的行为。第三阶段实际上是第 二次教育过程的开端。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者方面考虑 )
•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 优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反对死板的灌输,采取 诱导的方式。
• 缺点:建立在相对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文化除差异外也有 一些人类共有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建立人类共性的价值体 系。
• 认为价值观是不能干预的。人本主义对价值观采取功能干 预,而行为评论认为是价值干预。纯粹的功能干预是不可 能的,对受教育者的诱导本身就全是价值干预。
• 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物将人的道德行为过程概括为:解释情 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行为,这四个 阶段并非线性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受教育者方面考虑)
内化阶段
外化阶段
反馈检验阶段
1、内化阶段。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价 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 作用下,通过自身各种思想、心理的矛盾运动,有选择地 接受这些内容,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

D、道德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像,而品德是教育学
和心理学研究的对像。
• 3、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