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永安一中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人工取火的发明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2.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3. 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

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4.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B.土地私有制的产生C.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D.“初税亩”的实施6.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主张体现了A.天人合一观念 B.朴素辩证思想 C.逍遥自由观念 D.朴素唯物史观7. 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

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 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

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

此行为意在A. 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 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C. 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 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9.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10.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家国一体,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1.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材料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B. 汉承秦制C. 文景之治D. 大定之治12.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 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 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C.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13. “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

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A.动机与后果B. 目的与手段C. 背景与条件D. 联系与区别14.公元前112中,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这一措施A. 改变了抑商政策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抑制了农业生产D. 实现了国家统一15.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

《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16.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7. 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途径的有①民族迁徙②友好往来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④士族发展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8.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称,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政府重视经济发展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19.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

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20.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

这反映出唐朝A. 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B. 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D. 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21.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作用是长城大运河A. 抵御了匈奴侵扰B. 削弱诸侯国势力C. 促进了南北交流D. 有利于巩固统一22. 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耕犁基本定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23.A.江南经济有进一步发展B.大量粮食运往北方C.南方成为国家财赋重心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4.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

此变化A. 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 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25.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26. 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27.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了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28. 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己也。

据此可知唐朝文化A.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29.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②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30. 在书法创作上,唐人崇尚严谨法度,如颜真卿创作的《麻姑仙坛记》,既有儒家之严谨又不失道家率真自由之趣;大批士人出身的经生涌现,随即诞生了独具佛家色彩的书法艺术形式——抄经体。

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融合的文化趋势B.人才培育机制的健全C.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材料阅读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14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所产生的作用。

(3分)材料二如图所示(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所进行的制度设计。

(3分)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到隋唐时期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趋势。

(4分)材料四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4)参考材料四,模仿上述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4分)32.(14分)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

(1)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了诸多措施。

按照表一的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该表。

(只填写字母,每种方式填两项,4分)A. 征伐匈奴B. 西域都护府C. 文成公主进藏D.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E.表一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2)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4分)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