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趋势
(黑色的建议写到ppt)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从根本上保障残疾人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根本需要。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迅猛的发展。
残疾人社会的地位、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广大残疾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残疾人社会保障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且保障的供需矛盾突出。
2、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3、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4、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实施机制不健全,实际成效不明显。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1、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要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的专项生活救助,大力开展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的抢救性康复;对重度残疾人配备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与居家托养给予政府补贴。
要着力发展重度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
2、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服务、技术和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并且不断扩大残疾人享有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带动残疾人服务业加快发展。
3、要建立有利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经费通过各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同时,通过社会捐助及个人与单位负担等多渠道筹集经费。
要加强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严格行业管理。
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要统筹城乡和区域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优先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就学、就医等迫切服务与保障需求;中部地区要加快建设与发展,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要全面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的需求相适应,并率先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支持、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要加强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学习各社会发展领域以及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探索更加适应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和服务模式,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能够既融于国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大局,最终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不仅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一般性社会保障制度,还应包括残疾人津贴、康复保障、特殊教育保障、就业保障、无障碍设施等特殊性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现代医学基本构成模式。
而我国当前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停留在对已经致残的人群的医疗和物质救助这一“救助型”模式上,而远不是注重预防和康复的“发展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较为先进的国家的实际经验,分析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少走弯路。
趋势一:由“治疗”到“预防”
预防是现代医学中的首要步骤,也是四个环节中应对残疾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1988—1992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预防残疾的工作,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发展路径。
在这些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一些较为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如沙眼、脊髓灰质炎、天花、大骨节病、克山病等的发生率较之建国明显降低。
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残疾预防工作仍然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有着较为突出的局限性。
相较而言,在残疾预防工作上,美国、欧盟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构设施和预防体系。
以美国为例,针对美国常见的言语残疾(言语和听力障碍),美国设立了美国语言听力协会(ASHA)等机构,并建立起了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一系列完善的预防体系。
除此之外,相关机构还制定了针对父母的教育计划,向其提供专业咨询并帮助其识别危险讯号从而尽快做出反应。
上述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言语残疾的发生,是对残疾这一风险的事先控制。
在我国,同样应当在加强对残疾预防的宣传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协调的残疾预防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
趋势二:由“救助”到“康复”
同样是事后控制的方式,“康复”远不同于“救助”,它是发展性的、长远的,也是残疾发生后最有效的控制方式。
例如,美国休斯顿残疾人康复中心(TIRR)作为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典型,就采取医学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
在保证医学治疗的同时,由专业的人员指导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保证残疾人健康的最大恢复。
而在康复经费的来源上,也采取了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的缴费主要是通过购买保险并由来实现康复费用的最终支付。
残疾人“康复”的观念近年来在我国逐渐传播,并带来了我国残疾人康复设施和制度上的新进展。
2009年我国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数达90588人(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0),实现了我国残疾人政策由“救助”到“康复”的突破。
趋势三:由“排斥”到“回归”
残疾人遭受的社会排斥现象是各国残疾人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如何实现残疾人回归社会,如何做到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是当今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的命题。
残疾人遭受的社会排斥主要体现在生活和就业两个方面。
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明文规定了禁止在就业领域、公共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场所、通讯领域等领域对残疾人进行歧视,同时规定公共场所必须设有无障碍设施。
而对于残疾人就业,除了严格规定禁止招聘、雇用、升职、培训或报酬上歧视残疾人外,还通过帮助残疾人融入社区来消除其自卑感。
美国对于残疾人回归社会的政策给世界各国的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对于残疾人回归社会的政策才刚刚起步,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国的成功经验,能帮助我国残疾人工作更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