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前教育史
出生时,受国家长老检视,只有强健的、可 能成长为良好战士的婴儿才允许养育成人。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一节
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教育形式:
出生后:由善于抚养、调教孩子的妇女进行教养 5—6岁:男孩被父亲带到成年男子聚会的场所,接受
生活方式的初步熏陶 7岁以后:男孩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教育场”,集体生活
会 活动接受父亲的影响和教育,或进入学校学习;
女 孩继续在家跟随母亲学习纺织羊毛及做家务活。
教育内容:有关礼貌及宗教色彩的知识,常以父亲的格言及歌 谣的形式进行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一节
❖ 后期罗马的学前教育
基督教的兴起对儿童观及幼儿教养的影响
积极方面:1、婴儿是具有灵魂的人,谴责杀婴无异于谋杀或 异教徒的邪恶行为,改变了杀婴或弃婴的陋习。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关的,其中婆罗 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佛 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幼儿教育的有家庭教育和寺、 庙教育之分。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二节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 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 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 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 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 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 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第四章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的性质及形式
前氏族时期—群婚制
儿童公有/公育
母系氏族时期—偶婚制
8岁前后有区别
父系氏族时期—一夫一妻制 全家总动员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一节
一个群体中的 女子与另一群 体中的男子互 为共同的妻与 共同的夫
教育内容:军事训练、性格教育
外铄论、国家(或社会)本位论的典型范例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 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是一个关于解释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名词,和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相对。 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1.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措施; 2.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 3.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4.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
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 阶级思想意识;
但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 这些共同点与斯巴达和雅典都是奴隶制国家有关。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 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 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二节
四、结语
❖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 ❖ 儿童公有公育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 ❖ 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开始和劳动、
社会生活脱节以及流行父权制
外国学前教育史
李向玲
LOGO 实用文档
绪论
❖外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学前教育史 ❖学习外国学前教育史的方法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编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
❖第二章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都要重走父辈的从业道路,世代相传地去继承父业。从教育 的形式上看,它具有多样性和等级性。儿童是按照各自出身 的不同而接受相应等级的教育的。从教学的内容上看,它具 有实践性和职业性一般总是家长从事的职业,也就成为儿童 学习和仿效的目标。
❖ 3、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方法:家长制加体罚
实行家长制加体罚,儿童身心备受摧残。
4.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 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这些不同点的产生,是由于斯巴达是实行奴隶主贵族 寡头政治制度的农业城邦,而雅典是实行奴隶主民主 政治的工商业城邦。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二节
二、古代罗马的学前教育
❖ 前期罗马的幼儿教育
儿童观:子女乃父母的私有财产,父亲对子女有生杀大权 教育方式:7岁前由母亲教育,满7岁时男孩跟随父亲参加社
实用文档 LOGO
(二)对偶婚的特点:
❖ 1、与群婚相比,配偶范围逐步缩小到相对稳定 的成对男女之间
❖ 2、与一夫一妻制相比,成对配偶 3、对偶婚仍属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 4、对偶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婚姻形态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一节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概况
古希腊 斯巴达 雅典
←两个代表 两个时期→
古罗马 前期罗马 后期罗马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古代希腊的学前教育
❖ 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3万(奴隶主)——25万(奴隶和平民)
教育目的:培养性格坚强、英勇善战的军人 儿童观:儿童属国家所有,教育亦是国家的责任;
生产劳动教育
社会知识及道德规范教育
其他(宗教教育、美育、军事体育)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幼 儿教育 的方法
观察与模仿 尊长的讲授与示范
其他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一节
四、原始人的儿童观
婴儿是父母的隶属物品
现象:杀婴、弃婴或杀婴献祭 流行的必然性:
生产力水平低,控制人口 对留下的子女更加爱护,教育意识强化
7岁以前:男女儿童受同样的教育 7岁以后:男孩有教仆陪同进文法和音乐学校
女孩一直受家庭教育,学习读写、演奏乐器、 纺织、缝纫、烹饪和刺绣等
教育内容:军事、体育、智育
家庭教育内容:音乐、故事、游戏、玩具、行为习惯的培养 (父亲通常不关心年幼子女的教育 )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一节
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一节
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不同点:
1.在婴儿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而雅 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
2.在培养目标上斯巴达是培养英勇善战的战士,雅典则 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
3.在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 冶,雅典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
群婚制
亦称“单偶 婚”、“个体 婚”,一男一 女结为夫妻的 婚姻形式
指一男一女在 一定时期内结 成相对稳定配 偶关系的婚姻 形式
偶婚制
一夫一妻 制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一节
(一)对偶婚形成的原因:
❖ 1、相对个体的生产方式要求相对个体的婚姻 ❖ 2、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相对稳定了男女两性的
结合 ❖ 3、自然选择规律不断排斥群婚制 ❖ 4、婚姻禁例增多,随意选偶越来越困难 ❖ 5、人类感情因素发展的结果
儿童公育,送国家特设的托儿所, 母
事柏、拉图
亲喂奶。孩子的本性需要游戏,讲故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二节
4、论幼儿游戏和故事材料的选择
他认识到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应给予满足,原则是游戏 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精神;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是 最好的;游戏还应与音乐相配合。 重视讲故事,认为这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典。信奉梵教、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把人分为四种种姓,主张吠 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这些宗教信条,也就是为婆 罗门教的幼儿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
古代印度实行家长制,婆罗门为保证种姓的世袭和尊严,父亲必须在 家里细心指导子女记诵吠陀为经典。种种家庭教育从儿童幼年开始,教 育内容除了身体养护和传授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外,最主要 的是传颂《吠陀》经典。 ❖ 2、佛教的学前教育(识记)
佛教的幼儿教育一般在家庭里进行,主要在信仰方面、公德意识的 养成方面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通过耳濡目染初步了解有关知识 和内容。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关的,其中婆罗 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佛 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幼儿教育的有家庭教育和寺、 庙教育之分。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肉体以拯救灵魂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普鲁塔克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二节
一、柏拉图
1、生平、著作与世界观
柏拉图
2、学前教育的意义与任务
“凡是开头最重要”“先入为主” 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对儿童 施加合适的影响,以形成良好的 习惯
实用文档 LOGO
第二章 第二节
3、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及教育内容
7至17岁:接受普通教育,音乐和体育
18至20岁:军事训练、音乐教育、算术、几何、天文
20至30岁:高深的科学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0至35岁:哲学用辩证法认识真理
35至50岁:积累工作经验
50岁: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岁)
7岁前是学前教育: (出生至3岁——3至7
实用文档 LOGO
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
一
古代埃及
古代希伯来
二
古代印度
三
教育形式:家庭教 育、宫廷教育 教育内容:父辈技 艺的传承,包括祭 祀、医学、建筑、 农务等 教育方法:家长制 加体罚
教育形式:家庭教 育、会堂教育 教育内容:父辈技 艺的传承,包括祭 祀、医学、建筑、 农务等 教育方法:家长制 加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