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是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 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4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读交际要求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教师巡视。

1、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挑选几名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师生评议五、畅谈感想1、谈话:听了组内同学和“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3、教师小结1、学生畅谈感想。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课时目标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明确任务,选材构思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要求:板书:① 写熟悉的人。

② 语句要通顺。

③ 用一件事来写。

④ 抓住人物的特点。

2、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1)要准确概括人物特点⑵ 要写清楚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⑶ 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板书:神情、动作、心理、语言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2、教生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3、集体交流:三、自拟题目,下笔成文1、指导拟定题目:孩子们,好的题目就是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起一个什么名字?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1、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2、起草动笔,开始自己的习作。

四、交流习作,指导修改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1、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五、与人分享习作乐趣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备注一、欣赏佳作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2、交流归纳:1、作者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⑴ 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⑵ 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⑶ 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1、投影展示习作。

1、评议:⑴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⑵ 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第四课时课时目标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备注一、我的发现1、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幻灯片,。

2、教师引导总结: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

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⑴ 指名读句子。

⑵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1、谈话: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指名朗读交流。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3、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1、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3、齐读巩固4、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1、谈话: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

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3、小结1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2、再读故事。

3、同桌间试讲。

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作业设计继续交流名人故事板书设计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语句通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课后反思一直以来,都觉得语文园地难上,这节课我课前让学生找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学生或许用心去做了,上课时都想把自己找到的说给同学听,所以课堂气氛活跃。

在上“我的发现”时,我先把书上的三句话分开讲,同学们掌握得较好;接着照书上仿写也可以;最后,解释什么是提示语及其作用是:可以更形象具体地表达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知道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等多种形式。

通过拓展延伸,如,设想考试第一,爸爸拿到试卷后与你的一段对话,进一步巩固这三种形式。

但学生鹦鹉学舌的多,自主创新的少,有待加强训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教学内容:《练习二》教学目标: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4、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竖”。

教学重难点:1、字:漾、蔫、挎、蹑2、成语:“高堂广厦” 等八个成语。

3、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第一部分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漾:① 水面轻微动荡。

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我的十分钟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

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

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