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四中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化学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交卷时只交答题卡,请认真填写相关信息。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14 C-12 Mg-24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已知K sp(CaCO3)= 2.8×10-9,现将浓度为2×10-4mol·L-1的Na2CO3溶液与某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若要产生沉淀,则CaCl2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A.2.8×10-2mol·L-1B.1.4×10-5mol·L-1C.2.8×10-5mol·L-1D.5.6×10-5mol·L-12.常温下,在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Na2SO4(s),达到溶解平衡时,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c(Ba2+)=c(S)B.c(Ba2+)=c(S)=[K sp(BaSO4)]1/2C.c(Ba2+)≠c(S),c(Ba2+)·c(S)=K sp(BaSO4)D.c(Ba2+)≠c(S),c(Ba2+)·c(S)≠K sp(BaSO4)3.将①H+,②Cl-,③Al3+,④S2-,⑤K+,⑥OH-,⑦CH3COO-,⑧,分别加入H2O中,基本上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是A.①③⑤⑦⑧B.②④⑦C.②⑥⑦D.②⑤⑧4.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 mol·L-1的两种溶液混合而成:①NH4Cl与CH3COONa ②NH4Cl与HCl ③NH4Cl与NaCl ④NH4Cl与NH3·H2O(混合液呈碱性)。
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A.pH:②<①<③<④B.溶液中c(H+):①<③<②<④C.c(N):①<③<②<④D.c(NH3·H2O):①<③<④<②5.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 A(g)+ n B(g) p C(g)+ q 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B.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C.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D.K随压强的改变而改变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 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2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Z为0.2 mol·L-1B.Y2为0.35 mol·L-1C.X2为0.3 mol·L-1D.Z为0.4 mol·L-1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也是熵增大的反应B.向AgCl固液混合物中滴入KI饱和溶液,有AgI沉淀生成,说明AgCl的溶解度小于有AgI的溶解度C.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的硫酸铜粉末会使产生氢气的速度减慢D.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板作阳极,纯铜板作阴极8.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③>②>①B.若将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C.若分别加入25 mL 0. 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D.若三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为③>①>②9.在指定环境中,下列各组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①pH试纸变成深蓝色的溶液中:S、S2、Na+②含有大量S2-的溶液中:Na+、ClO-、Cl-、C③AlCl3溶液中:K+、Si、N、N④中性溶液中:Cu2+、Fe3+、S、Cl-⑤加入铝粉放出氢气的溶液中:Na+、Cl-、N、N⑥含有大量HC的溶液中:K+、Na+、Al、Br-A.①③④B.只有①C.②④⑤D.①④⑥10.一定温度下,某气态平衡体系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定增大B.增大A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增大压强,C体积分数增加D.升高温度,若B的百分含量减少,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11.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A.9B.16C.20D.2512.液氨与水性质相似,也存在微弱的电离:NH3 + NH3 + ,其离子积常数k= c()×c()=2×10-30mol2·L-2,维持温度不变,向液氨中加入NH4Cl固体或NaNH2固体,不发生改变的是A.c()B.液氨的电离度C.c()D.液氨的离子积常数13.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A.用10mL量筒量取7.13mL稀盐酸B.用精密pH试纸测得某烧碱溶液的pH为13C.某同学在中和滴定的实验中从滴定管上读出溶液的体积12.10mLD.用容量瓶配制0.20mol/L 216.00mL氯化钠溶液14.下列物质:①盐酸②食盐水③熔化的氯化钠④液态氯化氢⑤铜⑥氨水⑦SO3⑧醋酸,其中可以导电并且属于强电解质的是A.只有③B.①②③⑥⑧C.④⑤D.全部都是15.能表明NH3·H2O是弱电解质的叙述是A.NH3·H2O的导电性比NaOH溶液弱得多B.0.1 mol·L-1NH3·H2O的pH大于7C.(NH4)2SO4的水溶液,其pH小于7D.5 mL1 mol·L-1的NH3·H2O跟10 mL0.5 mol·L-1的HCl恰好完全反应16.可逆反应m A(s)+n B(g) e C(g)+f D(g)的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百分含量[φ(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平衡右移B.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φ(C)增大C.化学方程式中n>e+f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填空题:(共4题,共52分)17.(本题12分)(1)已知: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 30 kJ,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物质H2(g)Br2(g)HBr(g)1 mol分子中化学键断436200369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H 2(g)+Br2(l)2HBr(g) ΔH=。
(2)常温下,将pH均为2的氢溴酸、乳酸[CH3CH(OH)COOH]稀释100倍后,有一种酸的pH=4。
请写出乳酸钠溶液中的水解离子方程式:。
(3)常温下,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Br溶液和20.00 mL0.100 0 mol·L-1 CH3COOH溶液,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图所示:①根据图1和图2判断,滴定HBr溶液的曲线是 (填“图1”或“图2”);②a=mL;③c(Na+)=c(CH3COO-)的点是点;④E点对应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18.(本题13分)(1)联氨(N2H4)是一种高能燃料。
工业上可以利用氮气和氢气制备联氨。
已知:N2(g)+2H2(g)N2H4(l) △H= + 50.6kJ·mol-1;2H2(g)+O2(g) 2H2O(l) △H=-571.6 kJ·mol-1则:①N2H4(l)+O2(g)N2(g)+2H2O(l) △H= kJ·mol-1②N2(g)+2H2(g) N2H4(l) 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③用次氯酸钠氧化氨,可以得到N2H4的稀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纳米钴的催化作用下,N2H4可分解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则N2H4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2H4与亚硝酸反应可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在标准状况下,该氢化物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
该氢化物受撞击后可完全分解为两种单质气体。
该氢化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氨氧化法制硝酸工业尾气中的NO、NO2气体可用氨水吸收,反应方程式为6NO+4NH35N2十6H2O,6NO2+8NH3 7N2+12H2O。
若尾气中NO和NO2共18 mol被氨水完全吸收后,产生了15.6 mol N2,则此尾气中NO与NO2的体积比为。
19.(本题12分)某钛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TiO3,含有少量的MgCO3、Al2O3、SiO2杂质,提纯TiO2并得到副产品绿矾(FeSO4·7H2O)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在溶液中,某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可认为其沉淀完全)。
已知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的pH和K sp如下表(常温下):氢氧化物TiO(OH)2Fe(OH)3Fe(OH)2M g(OH)2开始沉淀时的pH0.5 1.57.6K sp 1.0×10-29 4.0×10-388.0×10-16 1.8×10-11(1)已知①中生成的阳离子主要有TiO2+、Fe2+,写出①中生成上述成分的化学方程式;③中的主要实验操作是。
(2)若要使溶液中的TiO2+沉淀完全,应调控溶液的pH ,酸解后若不将Fe3+还原为Fe2+,则最后生成的TiO(OH)2中会含有Fe(OH)3沉淀,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写出步骤④生成TiO(OH)2的离子方程式。
(3) 黑钛液中还含有少量的Mg2+等阳离子,常温下,若所得溶液中c(Mg2+)=0.001 8 mol·L-1,当溶液的pH等于时Mg(OH)2开始沉淀。
20.(本题15分)碳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处理与利用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
(1)消除汽车尾气中的NO、CO,有利于减少PM2.5的排放。
已知如下信息:Ⅰ.Ⅱ.N 2(g)+ O2(g) 2NO(g) ΔH12CO(g) + O 2(g) 2CO2 (g) ΔH2=-565 kJ·mol-1②ΔH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