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戊戌变法
问题导学
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
材料四
(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
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
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例史实论证三则材料的观点.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2)材料四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3)据材料,思考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车酋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甲午海战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
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帝,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康有为、光绪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问题导学】
1.活动与探究:(1)提示: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2)提示:①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
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
②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提示:“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活动与探究:(1)提示:①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②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提示:①角度: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②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③“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3)提示: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地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当堂检测】
1.A
2.B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①为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3.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4.参考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发动武装政变;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