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百日新政基本内容,戊戌政变。
②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百日新政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③运用: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概括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掌握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与他人合作,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国人艰难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从维新变法的这段历史,学会尊重他国人民的文明成就并汲取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维新思潮及百日维新。
难点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以及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甲午震憾;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思潮的兴起、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新政;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力回天;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1甲午震憾教材以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签订为坐标,阐释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视清高、鄙视日本的心理;以及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震憾,以及震憾之后,民族的觉醒。
此部分重点强调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可参考必修(I)教材中《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有关内容。
2维新思潮的兴起教材介绍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到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介绍了两个时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思想特点(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
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教师主要强调两个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即可。
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早期维新思想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增多,课本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
(2)康有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教材介绍了康有为的简单生平、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著作。
康有为的思想强调“变”,且提倡“托古改制”。
他根据公羊“三世”之说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并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
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尽管康有为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
这就打破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并非都是孔子所作,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故意这样说的),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禹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贤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学说相结合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这既反映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3)其它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都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他们在维新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维新思想各有侧重点,教材分别介绍了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活动。
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其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严复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深谙西方,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3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政治活动,教材介绍了公车上书的由来,公车上书的经过和影响。
公车上书的直接导火线是《马关条约》的草案被披露。
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上书的主要内容: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改革内政等措施。
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闻风而动,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4强学会与《时务报》公车上书之后,为争取更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康有为等人开始积极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团体和报刊分别是强学会和《时务报》。
(1)强学会。
创办时间是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了翁同稣、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
主要活动:每十日聚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
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了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
结果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中外纪闻》,还是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制。
(2)《时务报》。
强学会解散后不久,梁启超等人以《时务报》为中心,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活动。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
《时务报》的主要活动:捕捉热点问题反映民众呼声,以包含激情、痛快淋漓的文字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时务报》的作用:短短两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5百日新政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四个问题:(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国亡无日”,于是上书光绪,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保国会的成立。
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成立学会。
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
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
在保国会的推动下,一时社会风气大变,对戊戌变法的实现,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定国是诏》的颁布及变法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这是应给予肯定的。
但法令中为减少变法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可见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较变法之前退步了,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戊戌变法失败教材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1)新旧势力冲突尖锐。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从变法开始就阴谋策划反扑,加紧政变准备。
他们首先控制了京畿地区的军政实权,罢黜了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稣的职务,任命慈禧的亲信荣禄为为直隶总督,在人事部署上为政变作了准备。
后来又与荣禄密谋,加紧策划政变。
(2)戊戌政变。
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而又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危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
7维新时期的遗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遗产:首先,产生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同时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其次,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
第三,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最后,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四、教学策略设计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情景再现、老师层层设问、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播放影片《甲午风云》片段,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导入,刺激学生感观,激发学习兴趣。
日本以“弹丸之地”的小国打败已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甲午震憾”部分作为戊戌变法的背景资料,由屏幕展示《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图片和《时局图》,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总结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已产生,因此介绍“维新思潮的兴起”一目时,教师明确指出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用讲述法讲述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特点。
介绍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时,可利用媒体辅助和层层设问的形式突破难点。
媒体辅助:屏幕显示康有为照片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书影。
设问一:从名称上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历史考证的学术文章,但其实质内容是什么?设问二: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设问三: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介绍其他维新派代表人物时,媒体辅助:梁启超及《变法通议》,谭嗣同及《仁学》,严复及《天演论》等图片,教师逐一介绍。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
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可用情景再现,“考考你”,竞猜抢答等方式进行。
媒体辅助:播放有关“公车上书”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知识分子爱国的热情。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的影响。
媒体辅助:大屏幕显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
可在示意图上设计几个关于学会、学堂、报馆、维新人物的填空。
百日新政。
媒体辅助:屏幕显示“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