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
至公元581年,辅政大臣杨坚篡夺了帝位,建立了隋王朝,定都于大兴(今陕西西安)。
8年后,隋灭南朝陈,至此,在持续了360余年的分裂对峙局面之后,统一的封建王朝重新建立。
虽然隋在历史上仅存在了37年,但以《开皇律》为代表的隋代法律,无论在篇章体例还是在基本内容上均颇多建树,成为唐律的直接蓝本,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问题:
1、隋代法制概况
2、《开皇律》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隋代法制概况
一、隋代法制概述
(一)隋代的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1、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便诏令高颖等大臣总结魏晋以来的立法经验,修订刑律,制定“新律”。
2、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命大臣苏威、牛弘等人以《北齐律》为蓝本,以“宽简”为原则,制定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于同年正式颁行。
3、《开皇律》共十二篇,500条,在中国法制史上以“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而著称。
《开皇律》在体例和内容方面都有所改革和创新,成为制定唐律的蓝本。
4、隋炀帝即位后,诏令修订刑律,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完成,称为《大业律》,于同年颁行全国。
5、《大业律》仍为十二篇,500条,与《开皇律》相比,内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
(1)篇目稍有改动,由十二篇增至十八篇,将户婚、厩库、贼盗三篇一分为二,新增了关市、请赊、告劾三篇。
(2)刑罚有所减轻,删除了《名例》中的“十恶”之条;减轻了五刑之内的刑罚200余条;枷杖、决罚、讯囚之制也轻于旧律。
(二)隋代的司法状况及隋代法制的历史教训
1、隋文帝制定《开皇律》,促进了“开皇之治”。
但后来,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宽简、完备的《开皇律》被弃置不用。
2、隋炀帝制定的《大业律》,虽有“轻典”之名,但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实行。
3、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论述:“观于炀帝之先轻刑而后淫刑,与文帝如出一辙。
文淫刑而身被弑,炀淫刑而国遂亡。
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
”
二、《开皇律》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一)内容
1、篇章体例更加简要。
2、刑罚简明宽平,确立封建制五刑。
3、创设“十恶”制度。
4、继承并发展了维护贵族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
(二)历史地位
1、隋初制定的《开皇律》代表了隋代立法的最高成就,它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丰富经验,经过删繁就简、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规范,为我国封建法律的定型化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2、由于《开皇律》中所规定的各项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后来又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隋《开皇律》在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唐代主要立法指导思想
(一)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二)立法要宽简
(三)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四)强调执法严明
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一)唐律的修订
1.《武德律》
2.《贞观律》
3.《永徽律疏》
(二)《唐六典》的编纂
1、《唐六典》是记载唐代封建国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献。
2、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仿照西周《周官》体例编纂
3、共30卷,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分
(三)《大中刑律统类》
三、唐代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律
2.令
3.格
4.式
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一、《唐律疏议》的体例结构
1、《唐律疏议》共十二篇,500条,其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2、名例律列于全律之首,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总则,在十二篇中居于首要地位。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一)五刑
1、笞刑
2、杖刑
3、徒刑
4、流刑
5、死刑
(二)十恶
1、“十恶”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隋《开皇律》首次改称“十恶”。
2、“十恶”罪名包括
(1)谋反(2)谋大逆(3)谋叛(4)恶逆(5)不道
(6)大不敬(7)不孝(8)不睦(9)不义(10)内乱
(三)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1.议
2.请
3.减
4.赎
5.当
6、免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
1.区分公罪与私罪
2.老幼废疾减免刑罚
3.同居相隐不为罪
4.自首减免刑罚
5.共犯区分首从
6.再犯累犯加重
7.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8.类推原则
三、《唐律疏议》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
1、卫禁律
2、职制律
3、户婚律
4、厩库律
5、擅兴律
6、贼盗律
7、斗讼律
8、诈伪律
9、杂律
10、捕亡律
11、断狱律
第四节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一、维护皇权、特权及等级秩序
(一)维护皇权
1、严厉镇压谋反等直接威胁封建统治的犯罪
2、严厉惩罚危及皇帝安全和尊严的犯罪
3、严格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
1、凡九品以上官员犯流以下罪,一般皆可通过其中某种办法减免刑罚。
2、贵族官僚除本人犯罪可以依法减免外,还可以荫庇其一定范围的亲属。
3、官爵越高,享受的特权越多,本人所受处分越轻,能够荫庇的亲属范围越广。
4、唐律还规定了许多保护贵族官僚人身安全和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款。
(三)维护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秩序
1、严格区分良、贱
2、良贱之间不得通婚
3、专门规定了一些贱民侵害良人的罪名
4、若良贱之间有相互侵害的行为,对他们适用不同的处罚标准
5、在诉讼上,部曲奴脾不得告发主人及主人的亲属
二、维护宗法伦理道德
(一)在家庭关系中,严格维护父权,全面确认家长权威
(二)在夫妻关系中,严格维护夫权,确保丈夫优越地位
(三)沿袭晋以来“五服制罪”的传统
三、维护小农经济
1、唐王朝以令的形式从正面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2、唐王朝又以国家基本法典—律的形式从反面规定违反国家土地赋役制度应受到的刑罚制裁。
3、唐律还规定,农村基层长官和州县官必须认真检查所辖地区农民的户籍登记情况,否则均处以一定刑罚。
4、唐律还在“厩库”等篇中对官有财产作了详细严格的规定。
四、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一)唐律要求官吏忠于职守,严惩读职、失职的行为。
(二)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
(三)唐律还要求官吏悟守礼法,严惩悖礼、违制、欺诈及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五节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唐律的主要特点
(一)以刑为主,诸法合体
(二)科条简要,刑罚适中
(三)依礼制律,礼法合一
(四)立法技术空前完善
二、唐律的历史地位
(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唐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二)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第六节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三法司”
1、大理寺
2、刑部
3、御史台
4、“三司推事”
5、“小三司推事”。
(二)地方
1、司法审级与地方行政区划一致,分为州、县两级,司法事务的管理仍沿袭旧制,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州有刺史,县有县令。
2、京都长安设置京兆府,分别负责审理本辖区的刑、民案件。
二、主要诉讼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1.诉讼的提起(告诉、告发和举劾)
2.诉讼程序及直诉
3.对告诉权的限制
(二)案件的审判
1.回避制度
2.证据与刑讯
3. 判决须引律令格式正文
4.上诉制度
(三)刑罚的执行及监狱制度
1.死刑复奏制度及“秋冬行刑”
2.其他刑罚的执行
3.监狱的设置及管理监督
三、监察制度
(一)监察机关御史台
1、台院
2、殿院
3、察院
(二)谏官组织
属下的谏官分别隶属于中书、门下两省。
复习思考题:
1.《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分析隋代法制的历史教训。
3.论述唐初立法指导思想的确立及主要内容。
4.唐代的主要法典是如何制定和不断完善的?
5.唐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有哪些?其相互关系如何?
6.《唐律疏议》的体例结构及各篇的主要内容。
7.论述《唐律疏议》中规定的主要刑法原则。
8.《唐律疏议》中的五刑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9.分析《唐律疏议》中“十恶”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实质。
10. 唐律是如何维护皇权的?
11.唐律是如何维护贵族官僚的等级特权的?
12.具体阐述唐律的基本特点。
13.评述唐律与“礼法合一”。
14.唐律是如何维护宗法伦理道德的?
15、唐律是如何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
16.评述唐律在“吏治”方面采取的法律措施。
17.论述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8.《唐律疏议》中的诉讼审判制度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前代法律成果的?19.论述唐代的监察制度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