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记叙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张秀梅
⒈替换法
⒉组合法
⒊望文生义法
①瞻前顾后释义法可能是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本方法适用于“词义辨析;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等题型。
例: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⑴燕剪春
风⑵鹰击长空
⑶雁横烟
渚⑷莺传柳浪
②遵循规律筛选法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
实践发生的规律等。
适用于“根据要求,归类词语;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等题型。
例: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③整体把握还原法主要是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不定指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带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适用于“代词的指代性”题型。
例:下面文段里划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
这:品味……感悟人生。
④细嚼慢咽品味法⑴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含义。
⑵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特殊含义。
⑶分析人物,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⑷结合主题,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例:品味加线句子中“浸”字的妙处。
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流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得流向远方。
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浸: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
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结合语境比较法如词语的作用、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适用
①于“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根据要求,归类词语
②两种形式:⑴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比较(2)相同语言环境中不同词语的比较
口诀:先本义,后深义,或引申,或比喻。
感情色彩仔细看,有无反语讽刺义。
言外义,拟人义,矛盾词语要注意。
作用:原则:扣住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紧密联系中心。
表述:强调突出是首选,表达情感是关键。
设身处地想一想,上下文要联系密。
双重含义要答全,矛盾词语分开议。
比喻义,拟人义,生动形象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