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二阶段学习包括三个章节内容:
第四讲: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五讲: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第六讲: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二阶段的具体学习重点如下:
第四讲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学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与管理、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
二、重点、难点说明
1.现金资产的定义与作用
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
作用:
第一,保持清偿力,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可直接用于应付提现和清偿债务的资产,现金资产正是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资产淮备。
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对于商业银行保持经营过程中的债务清偿能力,防范银行风险尤其是支付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保持流动性。
由于是信用企业,流动性的保持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扩大业务、增强实力、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维护和提高其信誉的保证。
中外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证明,注重银行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2.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由于是信用企业,流动性的保持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扩大业务、增强实力、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维护和提高其信誉的保证。
中外银行经营管理
的实践证明,注重银行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商业银行只有在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取得即时可用的资金,才被认为是流动性正常。
所以银行对于流动性的要求实际上是:一要保持适当规模,二是要在银行需要的时候足额供给,而在不需要的时候,这部分资金最好能够拥有其他用途,可以为银行带来盈利。
显然,这种要求,对于资金主要用于各种贷款与投资、且资金处于不断周转、循环过程中的银行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
(一)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流入的流动性供给> 流出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盈余
流入的流动性供给< 流出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赤字
需要特别注意:
现实中很少出现银行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情况。
因此,银行必须不间断地处理流动性问题。
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银行面临流动性压力的原因:
银行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问题;
利率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
(二)估算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1.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方法:通过对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存、贷款及应缴准备金变化的情况,判断预测期内流动性的需要量。
(1)基于两个事实
①流动性随存款的增加和贷款的减少而增大;
②流动性随存款的减少和贷款的增加而减少。
(2)计算步骤
①在一个特定的计划期内,预计存款额与贷款额;
②对同一时期的存款额与贷款额的可能变化进行计算;
③对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净额进行分析、估算,并根据变化估算出流动性资金盈余或资金赤字。
具体计算见教科书例子。
2.资金结构法
通过分析存贷款的资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流动性。
基本的计算公式是:
总流动性需求= 存款及非存款负债的流动性需求+ 贷款的流动性需求
步骤:
(1)将负债根据预期提取的可能性分为三个类型
①游资性负债(热钱负债):也被称为易变性存款。
主要指活期存款,这类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稳定性最差。
②易损负债(不稳定资金):也被称为准变性存款或脆弱性存款。
主要指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等,这类存款可能被提取、但又不能确定,介于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
③稳定性资金(核心存款):也被称为稳定性存款。
主要指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专项存款等,这类存款在约定期限内一般不能提前支取,是稳定性较强的存款。
(2)根据确定的操作规则,从上述三种资金来源中提取流动性资金(准备)。
一般的比例为:游资性负债:95%;易损资金:30% ;稳定性资金:15%。
(3)计算负债的流动性准备
95%×(游资性负债-法定存款准备金)+ 30%×(易损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15%×(稳定性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4)计算贷款的流动性准备:一般为100%。
(5)将负债的流动性准备与贷款的流动性准备相加,得到总的流动性需求。
例:
某行有热钱负债2500万元,易损资金2400万元,稳定性资金1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
三种资金来源中提取流动性资金的比例分别为:游资性负债:95%;易损资金:30% ;稳定性资金:15%。
该行过去10年内的
贷款年平均增长10%,按此比例计算,未来1年,新增贷款余额的最大可能为1900万元。
问:该行应保持多少流动性准备?
第五讲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一、学习要点:
本章主要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传统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的细致说明。
二、重点、难点说明
1.表外业务的含义
表外业务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2.表外业务(特别是狭义的表外业务)的特点
(1)灵活性强:类型多,操作程序灵活,银行可以自主选择;
(2)透明度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基本上不反映;
(3)高杠杆作用:资本金要求低,“以小博大”功能显著;
(4)交易高度集中:每笔交易金额巨大,参与的大银行居多,且经常为多个银行共同参与;
(5)盈亏巨大:巨额收益与巨额损失共存。
风险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风险经常是集合出现的。
表外业务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定价风险等。
第二,风险数额巨大,会对银行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巴林银行的破产倒闭问题。
因此,需要对表外业务进行更为严格的管制和风险控制。
3.中间业务
我国中间业务的类型
第六讲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一、学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演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二、重点、难点说明
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来缓解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性的协调平衡。
所谓对称原则,主要是指资产与负债科目之间期限和利率要对称,以期限对称和利率对称的要求来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实现经营上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其基本原则主要有:
1.规模对称原则。
这是指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这里的对称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又称偿还期对称原则。
银行资产的分配应该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两者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
商业银行经常用平均到期日来安排资产负债结构。
如:
资产的平均到期日= 负债的平均到期日→两者的流动性基本相符
资产的平均到期日>负债的平均到期日→资金运用过度,负债不足
资产的平均到期日<负债的平均到期日→资金运用不足,负债过多
3.目标互补原则。
这一原则认为三性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充。
比如说,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中,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过盈利性的提高来补偿。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标,单纯根据某一个目标
来决定资产分配。
而应该将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综合起来考虑以全面保证银行目标的实现,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
4.资产分散化原则。
银行资产运用要注意在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适当分散,避免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2.缺口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融资缺口)管理
缺口管理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其缺口管理两种方法,以下简要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基本原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含义及注意问题:利率变动循环时期,使银行资产负债利差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措施。
基本做法是:随着利率的变动,调整利率敏感性(可变利率)资产与负债和固定利率资产与负债的组合结构,从而改变利率敏感性资金的缺口及其大小,以达到扩大利差、进而扩大利润的目的。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重点是: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资产的利息收入与负债的利息成本之间的差额。
决定资产与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性因素是利率。
利率敏感性分析是银行利差管理技术的延伸。
3.商业银行风险的核心指标
表(6-2)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