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李仕才一、选择题1、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解析:选D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是不同的。
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
2、(2018 •武汉模拟)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
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解析:选B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
3、(2018 •兰州模拟)“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
”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A. 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B. 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C. 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 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解析: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判断“这一新政府”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像沙皇专制政权孤立无助地崩溃了”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没有满足国内人民“要和平” “要土地”的要求。
A项与材料题意无关,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俄国全部政权归属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A. 哥伦布 C.达•伽马解析:选A 根据材料有用信息“前往印度”“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 “走向西的海 路”等可知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向西(即横渡大西洋)探寻通往印度的航线,故 A项正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也是向西走, 但根据“迄今尚无人走过”可知, 哥伦布在他之前,故B 项错误;达•伽马是向东走,第一个到达印度,故 C 项错误;迪亚士也是向东走,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故 D 项错误。
5、(2018 •莆田模拟)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召开的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 “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 计数据出发。
”这种做法()A 成为当时“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 B. —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 C. 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D. 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解析:选A 数据统计的原则本就该是客观和公正的,而根据材料,该统计局局长却主张统 计数字必须充分考虑党领导人的意见,联系到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左”倾思想蔓延的状况,该局长的主张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错误,故A 项正确;该局长的做法是加剧而非纠正“左”倾错误, 故B 项错误;三年经济困难是发生在 1959年至1961年,这时期困难已经出现, 故C 项错误;根据领导人的 意图制定统计数据的做法并不科学,故D 项错误。
6、(2018 •长沙模拟)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 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 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
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A. 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 “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D. 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解析:选C 材料中德国与英国学者提出了关于国内社会财富分配及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因而材料中理论不会导致英德贸易矛盾激化,故A 项错误;材料中德国学者要求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缓和供求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故B 项错误;德国学者要求政府利用赋税政策调解社会财富再分配, 英国学者要求政府承担社会福利, 这就推动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故C 项正确;材料中英、德学者要求发展国家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非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而D 项中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指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故错误。
7、(2018 •安阳模拟)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思•韦伯认为 B.麦哲伦 D.迪亚士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
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从之前研究神、自然界转向研究人,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D项错误。
8、(2018 •汕头模拟)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A. 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 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 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 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
、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比率:%)材料二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材料三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视商业的,罗马也是。
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比较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1490 —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的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中英双方当时的经济形态以及对外政策的不同分析原因。
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逐一分析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语言概括;第二小问,“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因此“重商主义”推动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1)不同:英国关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远高于中国;明朝政府土地税收在收入比重中远远超过英国。
(4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重视对外贸易,走工商立国的道路。
农业经济是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分)(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形成财产所有权制度,对自由的政治保护;采取对外扩张政策。
(8分)(3)原因:欧洲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地理大发现”促进商业发展。
影响: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8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材料三(1(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9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
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0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归纳为三纲、天人感应;根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归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第⑵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归纳为“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
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
第三小问,从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地位受到削弱以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家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共同思想内涵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第二小问,选择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来回答;选择儒学思想的新发展,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3分)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