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分值: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1.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 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 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 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 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对井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完善。

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

故BD项错误。

题目材料未体现青铜铸造工艺,故C项错误。

所以选A。

2.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

这些举措在旨在A. 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 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 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 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秦朝政府限制酿酒业。

限制的手段是征收重税和禁止农民酿酒取利。

据此可知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故答案为D项;A项逻辑性错误,材料举措限制了酿酒业发展,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贪腐之风难以杜绝,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材料举措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

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

据此可知A. 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 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 土地问题亟需解决【答案】D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不是汉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说明当时土地问题亟需解决,故D正确。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 均田制B. 井田制C. 地主土地所有制D. 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A。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C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所有,是私有制的,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大支柱,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的知识点归纳:①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贫富分化严重,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进而保证国家赋税收入;③时间:北魏、隋唐;④前提:国家控制大量土地(不涉及地主);⑤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⑥性质:土地国有制;⑦作用: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经济,增加了赋税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

5.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A.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 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 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 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重农政策。

由“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不令宰杀”信息可知唐玄宗严禁宰杀对社会生产、生活有重要贡献的马牛驴等牲畜,结合当时背景分析,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重视畜力(主要是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故选D项。

材料可体现“重农”,未涉及“抑商”,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故B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不令宰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重视畜力与农耕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A. 已有明显产权意识B. 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D. 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典卖倚当庄宅田土”时,合同文本共立四份,除了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外,所在官府与“商税院”也各留一份,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并有较强的产权意识。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对产权登记要求严格,但并不能说明是宋朝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中只说了对“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非专指土地买卖,更看不出是否频繁,排除;D项,材料只是说了买卖转让的手续,但并没在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

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 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 注重其“防伪”功能【答案】D 【解析】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否则就不交钱意在强调纸币的发展是非常注重其“防伪”功能的,选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纸币的发展不是封建政权的推动而是民间行为,选项A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 在材料中没有准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

8.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

这一制度 A. 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 B. 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C. 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D. 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工匠没工作时间长,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还有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些做法降低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故A 项错误,B 项正确。

工匠的社会地位没有提高,故C 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官营手工业的匠籍制度,故D 项错误。

9.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 小农经济的形成 B.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0.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封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 官府制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古代土地买卖频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作物流入市场,材料涉及的是土地,故B项错误;C项和“千年田土八百翁”无关,故错误。

11.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风箱要6人拽拉。

这反映出当时A. 雇佣劳动的盛行B. 生产技术停滞不前C. 手工业得到发展D. 政府对冶铁的重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明代冶铁业规模、产量和技术具有较高水平,反映出明代手工业得到发展,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雇佣劳动,排除A;材料表明明代手工业的发展,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冶铁,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风箱要6人拽拉”,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2.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A.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民间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事实上与制瓷业有较好利润密切相关,且材料没有涉及制瓷业利润的相关信息,A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衰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与设问时间不符,B项错误。

根据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镇官窑数量迅速下降,民窑和官搭民窑数量迅速增加,说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正确。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政府没有丧失对经济的控制,D项错误13.“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B.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D.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朝贡贸易、礼治天下有关,还与政府抗倭有关,这体现了“海禁”政策是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而出台的,故A 项正确。

“必然结果”表述过于绝对,且没有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故C 项错误。

B 项表述片面,没有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

材料没有提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且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 项错误。

1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详解】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 项;A 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 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 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