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陂气候

黄陂气候

第1课气候概况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114°09′—114°37′,北纬30°40′—31°22′。

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

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

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

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

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

东北丘陵区海50—150米。

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

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

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

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

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

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

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第一节气候要素与特征1、气温因地区不同,年平均气温有所区别。

中不前川地区近44年(1961-2004)的累年均气温为16.3℃,其中最高年为1961年,达17.4℃,最低年为1969年,为15.5℃,变化幅度在2.0℃之间。

南部滨湖区的平均气温略高0.1℃-0.2℃,北部低山丘陵区则略低于0.5℃-0.2℃。

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东部略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

山区气温随地势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山下海拔80米处与最高山峰尖顶(873米)的气温差异,相当于北亚热带中部与南温带北缘之别。

2、地温受光、温、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地面层的温度变化较大,土壤中5-20厘米的温度变化较小。

1960-2000年,地面平均温度为18.5℃,比年均气温高2.1℃。

1961年8月2日和1970年8月11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9.1℃,比极端最高气温高28.4℃;1991年12月28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16.1℃,比极端最低气温低0.6℃。

11月至翌年2月,地面温度比土壤中的温度低,3月至10月又比土层中的温度高。

3、降水1961-2000年间,年降水量在1123.8-122.4毫米之间,其地区分布为南、北部多,中部少。

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83年,达1962.2-2130.9毫米,最高值出现在长轩岭,为2130.9毫米;最少的一年是1966年,为580.9-827.3毫米,最小值出现在李集镇的泡桐地区,为580.9毫米。

降水量最少的是冬季,为96.1-106.8毫米;最多的是夏季,为485.1-559.6毫米;分别占当年降水量的8.1-9.9%和41.8-46.1%。

基本状态是春冬两季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南少北多。

4、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即可照时数),由北向南应为4426.3-4428.1小时。

由于云雾影响,中南部地区的实际年平均日照市属为1955.6小时,仅占可照时数的44.2%,但光照仍属充足。

北部地区因山体的遮蔽,阴坡与阳坡的日照时数有较大差别,其差值与遮蔽程度成正比。

近44年来,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79年味2178.0小时,比常年多220.1小时;最少的士1975年味1541.2小时,比常年少416.7小时,其中1-11月的总日照仅为1345.2小时,比常年同期少470.8小时,这是黄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寡照的年份。

5、空气湿度空气湿度以6-7月(梅雨期)最大,为81%,12月(初冬)最小,为73%,其他月在74%-81%之间。

中部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月均在72%-81%之间。

南部滨湖区因维度较低,江湖水体较大,空气湿度略高;北山区因地势较高,地面植被覆盖率较大,空气湿度比中部高2%-3%;中、大型水库附近的空气湿度也比中部高1%-2%。

6、蒸发量1961年以来,年平均蒸发量为1521.6毫米,其中1961年最大,为1831.6毫米;1982年最小,为1349.7毫米。

全年以盛夏期7-8月最大,分别为215.3毫米和217.8毫米;冬季最小,在51.6毫米-6136毫米之间。

月蒸发量最大的是1961年7月,达309.2毫米,最小的是1990年2月,仅为27.2毫米。

降水量和蒸发量存在较大差异。

4月和6月为正值,入伏至冬季都是负值,其中盛夏至初秋(8-9月)的负值最大;分别为-106.5毫米和-93.8毫米,为主要干旱期。

7、风向风速主导风向是北风(N),频率高达24%;其次是东北风(NE),频率为16%;最少的风向是西风(W),频率仅为4%。

风速:多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每月都在2.3-2.8米/秒之间。

各月最大风速都达到11.0-17.0米/秒(5-7级)。

--冬半年主要是寒潮大风,夏半年主要是雷雨大风,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雷雨时阵风可达到8-10级;在龙卷风等影响时,局部地区的风速可达到12级以上。

第二节灾害性天气黄陂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间的寒潮大风、发生在春秋两季的低温阴雨和霜冻、发生在9月份的寒露风、发生在4-7月间的龙卷风、冰雹及发生在3-10月的雷击和雷雨大风、发生在4-10月的洪涝和可能发生在全年任何时候的干旱。

其中,干旱和洪涝是主要气象灾害。

1、寒潮1960-2004年的45年间,有19年共发生了25次寒潮,一般为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

3月的几率最高,其次是2月和11月。

最强的一次寒潮发生在1988年3月14日-16日,过程降温达18.9℃;24小时内降温最剧烈的寒潮发生1964年4月6日,日降温达14.5℃。

最早的寒潮出现在2004年11月7日-8日,最晚的出现在1964年4月6日-7日。

11月发生寒潮的几率约为10年一遇,1月约为20年一遇,2月约为7年一遇,3月约为5年一遇,4月约为45年一遇。

无论是频次还是强度,初春的寒潮最多、最强。

2、大风近45年来,黄陂共发生了8级以上大风308天,累年平均6.8天。

发生频次最多的是11月至翌年4月,共有238天,其中以4月最多,为57次。

冬半年的大风,主要由寒潮、强冷空气入侵引起;夏半年的大风主要是强对流天气诱发的雷雨大风或龙卷风。

3、龙卷风龙卷风的风力常在12级以上,多数伴有冰雹发生。

据历时30年的调查,在近40年中黄陂各地共发生11次龙卷风。

发生时间约为4-7月,以4月份最大(6次),其次是7月,发生了3次,5、6月份各发生1次。

4、冰雹记录在案或调查证实的冰雹天气过程共有16次。

冰雹的可能发生期为3-7月,以初春(3-4月)最多。

近40年中,未成灾的冰雹有7次,已成灾的有9次。

在北部山区刘家山一带,3-9月份都有冰雹发生,发生几率为十年八至九遇,但成灾几率仅为十年二至三遇。

5、霜和霜冻霜和霜冻都出现在深秋至初春,霜期因地形而异。

中南部地区多年平均结霜日数为39天,主要分布在12月和1月。

最早的霜和霜冻出现在10月28日(1978、1999年);最晚出现在4月14日(1980年);最长霜冻期148天(1968-1969年,1991-1992年);最短霜冻期为81天(1994-1995年)。

北部第十低凹处的霜期,比中南部地区长5-7天,但是在山区相对高度90-220米之间,因存在较明显的“坡地暖带”小气候,其无霜期比中南部地区长7-10天。

6、寒露风44年来,寒露风出现的平均日期为9月22日,最早出现在8月22日(1980年),最晚出现在10月12日(1991年),≥80%保证率日期是9月22日之前。

7、雷暴近45年来,共出现雷暴1531天,年均34天。

年均初雷日期为2月28日,终雷日期为10月11日,初终间日数226天。

最早的雷暴出现在1月4日,最晚的雷暴出现在12月21日,故全年各月都可能出现雷暴天气。

其中,发生在春季的有459天,发生在夏季的有904天,发生在秋季的有118天,发生在冬季的有50天。

最突出的7-8月多达71天,占全年频次的46.4%。

8、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

出现在3至4月称春旱,5至6月称夏旱,7至8月称伏旱,12至2月称冬旱。

1950-2004年中,中部共发生不同等级的干旱102次。

其中,小旱57次,中旱19次,大旱18次,特大旱8次。

时间分布是:春旱9次,夏旱6次,伏旱21次,伏秋旱19次,秋旱14次,秋冬旱15次,冬旱18次。

1959、1966、1978、2001年,发生的特大干旱都是伏秋连旱,对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除1951、1980、1993、2004年无明显伏旱和秋旱外,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因此可以概括为“干旱年年有,前无干旱就在后,春夏旱弱南部少,伏秋旱重全区多,冬旱频繁旱情小,秋冬连旱枯堰河”。

9、洪涝北部多洪,南部多涝。

一年中4至10月有可能发生洪涝,并有春季少而弱,梅雨期多而强,盛夏期强而少,初秋少而轻的特点。

1950-2004年,中部地区共发生洪涝87次;其中,小涝61次,中等洪涝10次,大涝9次,特大涝7次。

时间上4月发生5次,均为小涝渍。

5至6月中旬发生18次(小涝13次,中涝3次,大涝2次),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发生36次(小涝21次,中涝6次,大涝5次,特大洪涝4次),7月下旬至8月共发生15次(小涝11次,大涝2次,特大洪涝2次),9月至10月13次,多为小涝渍,极少数年份出现过大涝。

1964-2004年间,黄陂发生洪涝频次为南部74次,北部70次,中部64次。

一年内发生重复洪涝最多的是1954和1983年,分别为5次和7次。

洪涝和干旱往往不是单一发生,常常是前旱后涝,前涝后旱,或涝旱涝,旱涝旱。

在近51年中有43年是旱涝同年,约5年4遇,只是强度和程度不同。

相关主题